- 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
探索繁华背后的秘密:商业公共空间的革新之路
2024/9/4 11:33:39 点击量:666
-
批 准 号:2019ECK003
课题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社区化”范式研究:以上海社区商业为例
负 责 人:吴珊珊
责任单位:同济大学
一、何以商业公共空间?——商业设施的转型之道
在繁华的城市里,商业公共空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网络之中。然而,长久以来,这些空间往往被视为消费场所的配角,未能与城市及其社区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互动和联系。
随着商业开发的日益饱和,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等设施开始寻求在空间布局和业态上的创新转型。商业不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正逐渐演变成生活方式、潮流趋势、生态理念、文艺气息、二次元文化等新兴消费观念的交汇点。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公共空间逐步走向舞台的中心——既然商业空间本身难以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何不赋予公共空间以重任,让它成为承载商业设施独特魅力的舞台呢?商业公共空间,这个曾经被边缘化的存在,如今正以其独特的角色,重新定义着商业与城市生活的交融,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力量。
二、公共空间或消费空间?商业公共空间的研究之道
在商业公共空间的实践中,我们见证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关的理论研究却显得相对匮乏。更为关键的是,选择何种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我们仅仅将商业公共空间视为单纯的消费场所,专注于如何营造吸引消费者的环境,那么这种研究路径对于商业空间的转型和升级并无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将商业公共空间定位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市民对这一空间的感受和偏好。通过这种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商业公共空间的多重功能和社会价值,为商业空间的创新发展和城市公共生活的丰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以上海、香港等城市的商业公共空间为例,深入调查了以下几个重要课题:(1)界定商业公共空间的类型及开发商/运营商对其的偏好,梳理和总结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2)界定商业公共空间承载的活动类型,探讨活动策划的可行方向和潜在创新类型,以活动促进商业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3)探讨消费者对商业和非商业活动的偏好,分析活动对满意度、社区归属感和消费意愿,为各类商业设施进行活动策划提供依据。(4)探讨活动的潜在组织模式,扩大活动的组织主体和影响范畴,借助活动将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深度连接。
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我们跨越学科界限,从商业公共空间的视角,为商业设施的设计和策划研究添砖加瓦;构建了商业公共空间和活动的分类框架,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我们还发展了居民和消费者主观偏好分析模型,为活动策划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工具。在实践方面,我们梳理了商业设施设计模式,旨在激活实体商业,推动商业设施的迭代升级,为新商业设施的设计运营和老旧商业设施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三、空间+活动:商业公共空间的焕新之道
商业活力,犹如城市的脉搏。然而,面对商业同质化竞争和线上商业的冲击,我们如何让商业设施焕发生机?我们通过案例剖析,提出了“空间+活动”的针灸式转型思路,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商业公共空间的设计范式、活动运营范式和运营模式。
两种设计范式:(1)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混合设计,增加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和多样性;(2)内部和外部流线混合设计,利用商业设施的屋顶花园、广场、下沉庭院等外部空间打造与内部空间截然不同的体验感,通过内外部流线的穿插与混合带动商业公共空间活力,同时提升其营利性,增加空间坪效。
两种运营范式:(1)服务半径较大的商业设施可采用商业活动来增加体验感。服务半径较大的商业设施客流来源较广,需要商业活动来营造新鲜感,使顾客在选择消费目的地时更倾向于选择它;(2)服务半径较小、以周边居民为主要客群的社区商业可采用非商业活动来聚集人气,增加顾客的社区归属感,使社区商业成为真正的“社区客厅”。
综合上述商业空间设计范式与运营范式,我们将其总结为 “空间”+“活动”运营模式。商业公共空间和活动的组合一方面需要设计包容度较高的空间以容纳多样的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活动策划进行创新,以保持活动对顾客的吸引力。探索不同主体的合作方式,例如组成可为开发商/运营商提供服务的策划运营团队,或者是通过奖励机制多主体联动等,在激发商业活力的基础上还存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的可能。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商业公共空间的深入探讨,不仅揭示了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为我们理解商业设施的转型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认识到,商业公共空间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互动、文化展示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关键场所。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的研究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挖掘商业公共空间的潜力,促进其与城市和社区的深度融合,为打造更加繁荣、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 来源: 编辑人: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