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上海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优化模型构建与实证探索:兼顾均衡与效率的双重视角
    2024/4/26 9:33:13    点击量:169
  • 批 准 号2020ETY001

    课题类别:上海社科规划青年课题

    课题名称:上海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优化模型构建与实证探索:兼顾均衡与效率的双重视角

    负 责 人:郭正茂

    课题组成员:杨剑、谭伟繁、李良桃、游茂林、吴铭、郭彤彤、范影影、方颖婕

    责任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已逐渐成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而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研究则成为“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研究的重要落脚点。本课题以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知识与方法,系统梳理了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研究的最新前沿,研发了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服务的有效评价工具,实现了城市体育空间结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为科学制定“十四五”体育场地建设规划,构建覆盖健全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探索了超大城市青少年体育活动行为时空特征,丰富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出了超大城市青少年体育活动空间优化发展对策,对适应新时期青少年体育活动空间供需矛盾呈现的新特征,完成政策导向与现实需要的有效对接,实现体育场馆建造与体育空间扩充的协调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第一,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研究的最新前沿。21世纪以来,学者们在城市体育空间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理论上,注重从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研究中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视角上,学者开始从全球化、信息化、新产业空间、可持续发展等多角度关注城市体育空间的演化;方法上,逐渐出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新局面,不断借鉴吸收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实践上,注重应用研究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紧密结合,个案研究不断涌现。未来,应在深化和完善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证探索的基础上,注重城市体育空间理论体系的再构建,强调城市体育空间研究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实现城市体育空间研究范式的再拓展,进一步加深城市体育空间主体、体育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研究,继续推动城市体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体育空间研究新范式。


    第二,研发了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服务的有效测评工具。研究构建了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服务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为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测量工具,开创了城市体育空间研究的新视角。研究首次将服务范围、服务盲区纳入城市体育空间的定量评价中,弥补了城市体育空间定量评价仅停留在部分数量指标的局限,体现了城市体育空间的空间配置特征;首次根据实有人口数据、不同等级体育空间进行城市体育空间的定量评价,解决了城市体育空间定量评价过程中基于行政区位内人口分布差异的影响和不同规模、类型体育空间服务对象和范围的差异,实现了城市体育空间服务定量评价的精确化;首次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超大城市体育空间定量评价中,促进了人文地理学与社会体育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实现了超大城市体育空间定量评价的可视化表达,开拓了城市体育空间研究的新视野。


    第三,挖掘了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耦合特征。体育空间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热情的激发和引导、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空间载体作用,但也同样面临着选址、定位、利用及其与城市整体规划和总体发展方向协调一致的问题。从城市体育活动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对城市体育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地布局和有效地配置,改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城市发展的视角,以中心城区的五街道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社会体育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方法,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出发,对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密切相关的家庭属性、时间分配以及活动场所的选择等因素进行考察,探索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合理的城市体育空间布局,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进而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规划建设能够引导和激发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城市体育空间,是当前城市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手段。研究补充和丰富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促进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提供有力的指导,同时为有关部门进行体育场馆设施的兴建、布局时提供科学支撑。


    第四,提出了超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优化发展对策。城市体育空间是情少奶奶体育参与的保证,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空间需求受时间影响、普遍愿意付费使用体育场馆设施、青少年体育空间表现出新的贫富差距、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的特征明显、对球类体育场馆的需求增加。针对城市中小学生体育空间供需矛盾呈现出的新特征,政策导向与现实需要如何有效对接?体育场馆建造与体育空间扩充如何协调发展?显然,“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空间不仅在于增量,更在于促用。研究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扩充居住小区级体育空间的服务能力,优化居住区级体育空间布局,全面完善健全青少年体育空间服务体系;引导城市青少年分层使用体育空间,提高青少年使用体育空间的能力;发展新型体育空间,降低中青少年体育活动对专业体育场馆的依赖;制定公共体育场馆分时段管理方案,实现城市青少年体育空间多元化增长。


    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研究率先提出城市体育空间研究的未来走向,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体育空间研究体系指明了方向;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研发超大城市体育空间服务的测评工具,为超大城市体育空间服务的定量评价以及学界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率先挖掘城市体育空间与青少年体育活动特征的联动机制,为构建覆盖健全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对城市体育空间的理论构建相对滞后,特别是对青少年体育空间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课题对城市公共体育空间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拓展、创新体育空间行为地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实践应用上,课题为实现“全民健身工程”以及“30分钟体育生活圈”等政策,破解城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制约的空间规划因素,为城市规划者从多角度,特别是从体育活动行为的微观层面进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为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引导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行为,落实国家健康促进工程。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