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人工智能对人的新异化问题研究
    2024/4/11 17:03:59    点击量:419
  • 批 准 号2019BZX001

    课题类别:上海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人工智能对人的新异化问题研究  

    负 责 人:孙伟平

    课题组成员:员俊雅颜仁青刘宇飞王昱淇、黄涵、伏志强

    责任单位:上海大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工智能是人类最神奇、最伟大的发明,是一种深刻改变人类社会、改变世界、有广泛应用前景、远大发展前途的革命性技术。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正在快速信息化、智能化,正在迈入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作为智能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人工智能为人的“解放”、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种远未成熟的开放性的颠覆性技术,其发展和应用已经导致了大量的伦理、价值冲突和深层次挑战,尤其带来了许多新异化问题,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正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产生代替、控制、排斥人的现象,甚至存在失控、反过来危害人类的危险,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至于超级智能是否会“失控”,反过来取代、控制或统治人类,更是令人忧心忡忡。


    人的异化现象之所在,往往是人类自我警醒、自我拯救之所在。直面人工智能已经、或可能导致的各种新异化情形,我们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坚持人类视角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出发,对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后果进行理智的价值评估,通过哲学反思和批判去全面剖析人工智能所导致的新异化的表现、本质,探索消除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推动人类做出明智的抉择。


    因此,开展智能时代人的新异化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方面来说:迈入智能时代,“人”的问题前所未有地突出出来,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比较薄弱。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智能时代人的新异化问题开展研究,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特别是变革世界的功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强音”;另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人学的立场,全面、系统地开展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新异化问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推进智能时代的人学、价值哲学与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实践意义方面来说: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快车道,智能时代、智能社会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开展人工智能对人的新异化问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来看,这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大变革时代惊慌失措的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也有助于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保驾护航,确保人工智能实现为人类造福、为中国发展助力的目标;同时,有助于研究和解决大量相关的人的新异化的现实问题,建构公正、合理的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一定会自动到来,有赖于社会变革)。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哲学批判方法,一方面,全面剖析人工智能所导致的异化的新形式、新内涵;另一方面,探索消除人工智能所导致的人的新异化的方式和路径。


    具体而言,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和对策建议:


    第一部分梳理和考察马克思异化劳动视域中的科技异化。受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观以及赫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异化观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青年马克思明确使用了“异化”、对象化、外化这些类似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具有与思辨哲学家非常不同的含义,特别是他关注的重点是劳动的异化,此时,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限于哲学人类学的视角,不是经济学基础上的科学分析。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改变了其回答异化问题的方式,他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探讨异化问题,使其对异化问题的探讨更具备科学性。在其论述异化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科技的异化问题专门加以论述,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却包含着分析科技异化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资源,这为智能时代人的新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异化理论。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技术理性主义,在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推动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信奉科学万能主义,以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也导致了新的危机,特别是导致了科学技术异化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早期就对技术本质的讨论,提出“摆置”的思想,并提出现代技术作为这种摆置的聚集,其本质就是“集置(Ge-stell)”,也关注到技术与人相对立的问题。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看到了技术理性的二重性,在延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理性异化的问题,并对技术理性的异化问题加以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技术理性异化的根源,技术理性异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影响,以及技术理性异化所导致人的异化,并提出了扬弃异化的方案。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问题的视角,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以及消除技术异化,带领人们走出异化困境的理论探索,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讨论智能科技对人的新异化。智能科技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以其“智能技术范式”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随着整个社会的智能化,特别是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正在沦为庞大、复杂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经济、社会的智能化诚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中平等地获益,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弱势群体的前途和命运相比工业时代更加风雨飘摇。以先进的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为基础,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不仅被全方位改变了,而且正在前所未有地“加速”,感觉登上了一列高速运行、却停不下来的时代列车,根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选择、设计和享受自己的人生;人们正在失去主宰世界的自信和从容,失去对技术、制度和社会应有的反省和批判,丧失对于世界应有的建构和治理能力,内在精神状态开始失衡。


    第四部分讨论新的劳动异化——“社会排斥”与人的存在荒谬化。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智能系统的“类人智能”和劳动能力日益增强,正在取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这不仅导致“数字穷人”日益丧失劳动的机会和权利,造成波澜壮阔的“技术性失业”潮,而且令“数字穷人”沦落为尴尬的“无用阶层”,被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荒谬化。因此,必须完善社会顶层设计,彻底消除旧式分工和压抑性的强迫劳动,通过人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分工体系,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权利;同时大幅缩减每个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普遍增加自由时间,为包括“数字穷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部分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实质性地改变“人”本身。随着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综合发展,人的自然身体正在被“修补”“改造”和“重组”,智能机器人也越来越像人,具有人的本质特征。例如,“会思维”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当智能机器不仅在存储(记忆)、运算、信息传输等方面远超人脑,而且在控制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的丰富度等方面也超过人类时,就对人的思维本质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曾经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未来的智能系统可能根据劳动过程的需要,自主地制造或“打印”生产工具,并根据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调适、完善。对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人形智能机器人以秘书、保姆、朋友之类身份进入人们的工作和社交范围,特别是各种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基于互联网、物联网而相互协作、相互交往,结成新颖的人机关系、机机关系,恐怕“社会关系”就不再独属于人类了。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它们相比“更加高级”,它们是否更应该受到尊重,拥有更多的权利?展望未来,智能技术正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具有自主意识、创造能力、类人情感、社会交往属性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渐露端倪,很有可能变得与自然人难以区分。这一切令“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成为一个严肃的、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六部分基于人工智能可能突破“奇点”,讨论人类的前途与命运问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意识、超越人类智能的超级智能,不仅令人类的先天优越性、主导地位和尊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令人类处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之中。直面人工智能可能到来的“奇点”和可能导致的风险,我们必须找到充满智慧、富有远见的发展方略,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理性的价值评估,对人工智能——特别是对超级智能——的设计、研发和应用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规制;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契机,自觉加快人自身进化的脚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在更高层次上重建新型的“人机关系”和“人机文明”。


    第七部分是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反思与人机关系的构建。随着智能机器人的拟人化或自主性发展,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机关系正遭受革命性、颠覆性的冲击,特别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稳如泰山的主导地位正变得岌岌可危。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人机之间可能建立的关系是多元且复杂的,如人类的“新工具”和“好奴仆”,对人类友善、驯服的“AI神”,人类的伙伴或朋友,人类的竞争对手或敌人,人类的继承者或“后裔”,人机融合的新型智能生命,等等。只有坚持“人是目的”、以人为本地发展人工智能,使智能机器人成为可以通过“道德图灵测试”的“道德机器”;善于运用先进的生物、智能技术和设备“武装”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新人”;并且善于与强大的智能机器人沟通、协作、融合,创造性地探索人机关系的生成和运作机制;人类才可能主导新型的人机关系,建设一种人机协作、人机和谐、人机一体化的新型文明形态。


    第八部分探索智能时代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之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注定是人类的宿命。人类必须直面未来社会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促进人的解放、人与社会的自我提升和自由全面发展。首先,立足“可能性”,审慎地确立不容逾越的基本价值原则,即以“人本原则”为“基点”和“统领”、以公正原则和责任原则为主干的人工智能发展的整体性的伦理原则体系。其次,通过政治解放和体制改革,处理好自由时间与劳动权的平衡:一方面,让每一个人平等地拥有更加充裕的自由时间,在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尽情发挥自己的天性,开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逐步缩短每个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将劳动机会公正地分配给适龄劳动者,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再次,主动加快人自身全方位的进化——既包括自然生理意义上的进化,也包括精神道德意义上的进化,还包括人机关系、社会建构方面的“进化”,从而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打造“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展现人类富于智慧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将这个机遇与异化并存的风险社会,创建成以人为本、人机协同、人机和谐的新型文明社会。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研究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它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代替、控制、排斥人的现象;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的危险。同时,本课题还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立场,全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所导致的新异化的表现、本质,并探索了消除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和路径。这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有助于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保驾护航,确保人工智能实现为人类造福、为中国发展助力的目标;同时,还有助于研究和解决大量相关的人的新异化的现实问题,建构公正、合理的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治理体系。

    研究目前已在《哲学分析》《江汉论坛》《人民论坛》《湖北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经知网查询,合计已被引用81次;其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智能社会”》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5期长文转载;《智能时代的教育公正》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20年11期摘要转载。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