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源流研究
    2023/2/22 10:51:11    点击量:6373
  • 课题类别: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源流研究

    负 责 人:李海波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批 准 号:2019BXW00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16年“5·17讲话”之后,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主题。在新闻传播学界,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成为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议题。课题“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源流研究”,呼应学界同仁的整体性转向和集体性努力,聚焦“理论源流”这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致力于以学理化的方式推进相关理论议题的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提供具有一定支撑意义的基础性知识。


           新闻学界关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不过既往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性强而学术性弱的倾向,有待在坚守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增强研究的学理性。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新闻学作为一个前沿领域,目前还处于理论探索期和体系建立期,在研究层次上呈现出“重宏观梳理、轻精细探究”的特点,侧重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整体性讨论和框架性分析,在使命方向、时代背景、历史演进等宏大议题上着墨颇多,具体而深入的专题研究则相对薄弱。本课题通过学理化、精细化的专题研究,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迈向更深入、更细腻的研究层面,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大厦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弥补既往学术版图的缺憾。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概念是理论研究和话语建构的基石。2016年“5·17讲话”之后,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摆脱对舶来概念的依附、建构中国特色的概念体系成为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概念研究与建构”逐渐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主题。本课题认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大厦,也可以从关键概念入手进行精细化的学术建构,打造若干具有原创性和解释力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从关键概念入手,这是本课题在研究路径上的突出特色。


           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源流应当包含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新闻传播思想、西方新闻理论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等多种学术资源。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成果最为关键,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心所在。综合考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专长、课题研究的时间限制等主客观因素,本课题最终选取“延安范式”、“集体组织者”、“新闻大众化”、“典型报道”、“新闻批评”、“政治家办报”、“业余记者”这七个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作为课题的主攻方向。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延安范式”、“集体组织者”和“新闻大众化”为整体性概念(关乎新闻业的角色和功能、办报路线方针等新闻学“元问题”、宏观问题),“典型报道”、“新闻批评”、“政治家办报”和“业余记者”为操作性概念(关乎新闻业务的操作准则、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等具体问题、微观问题)。


           在研究取向上,课题力图增进相关知识而非汇集已有知识,即不以概念的基础性介绍和系统性综述为鹄的,而是注重在学术脉络中推进特定概念的研究。课题针对每一个概念的研究,均在充分把握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锚定自己的分析角度,凭借经验材料展开论证和分析。因此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为一系列关键概念的专题性研究论文,而不是全面系统的、科普性的词典或教科书模式。


            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包括——


           1.“延安范式”:单从政党与报社、政治与新闻的关系角度,并不能准确理解“延安范式”的实质内涵,课题从先锋队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入手,在群众路线的视野中将“延安范式”概括为“政治启蒙型报纸”,核心意涵为:党报及其新闻知识分子充任政党和群众交往互动的媒介,并以教育和组织群众为宗旨,奉群众路线为工作准则。


           2.“集体组织者”:报纸的功能不限于传播信息与思想,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组织作用,这是中共新闻事业的特色之一,课题超越将报刊和新闻视为精神单位和精神活动的常规思路,从组织传播的视角切入,发现实体层面的报刊发行网络,为党报发挥组织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共对于报纸或广义的新闻传播事业,并没有本质化、教条化的理解,而是在不同时期依据具体条件进行灵活把握,并创设相应的新闻路线和制度办法。


           3.“新闻大众化”:既往研究较多关注政治之力对文化大众化的影响,课题从一种反向视角切入,考察新闻大众化对政党本身的作用。研究发现,延安时期通讯员运动和工农写作运动的展开,动用了中共的核心组织资源,深层原因在于新闻大众化溢出了党报的业务范畴,在政党政治的大架构中发挥着革新工作机制和改造组织基础的特殊且重要的功用,是一个快速扩张中的新型政党进行自我锻造的关键环节。


            4.“典型报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新闻传统,也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一个独特景观,典型报道对于理解党报以及政党政治本身均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治运动是国际共运的一部分,这必然要求新闻事业倡导新人新事新思想,以探索和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世界,典型报道因此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上是统一的。即便在西方,社会运动媒体也必然是倡导型媒体,而不是所谓的客观中立的超然化媒体。


           5.“新闻批评”:既往研究主要从当代职业化的新闻规范出发,探究身处“党的组织工具”和“职业角色”之间,媒体及其从业者面临身份和角色的“两难”。课题从政党政治的视角出发,重新考察了新闻批评在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嬗变,认为“新闻批评”面临着群众运动与科层治理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这或许是更为深刻的“两难”。


           6.“政治家办报”:单从工具论的视角,将政治家办报理解为“为政治家办报”,这种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在理论上闭塞了政治家办报所蕴含的价值空间,在实践上限制了新闻工作者主体性的发挥。课题引入克里斯玛权威和科层治理的分析框架,认为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意在遏制科层官僚的消极影响、重建政党的政治能动性和活力。对于身处克里斯玛和科层夹缝中新闻工作者,这无疑是极高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新闻工作者可以承受的重量。


           7.“业余记者”:课题在“革命中国/革命现代性”到“现代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语境中,重新把握通讯员动员在延安时期蓬勃发展及其后逐渐沉寂的具体面貌与内在逻辑,认为延安时期打破新闻业的专业壁垒和职业垄断,多维度动员工农通讯员参与新闻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广大群众得以借由新闻实践这一中介与政党紧密联结,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体性。当前“新闻线人”、“公民记者”等新现象虽然敞开了一定的社会参与空间,但更多地服从新闻生产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逻辑,与充满政治能量和活力的“群众路线”迥异其趣。


           总体而言,这些专题论文具有方法论层面的统一性,即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的“内在视野”出发,贴近历史肌理、以研究对象的知识和逻辑进行“同情与理解”式的解读和分析。鉴于这样的“内在视野”在既往研究中较为欠缺,因此课题成果的每篇专题性研究论文,在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上均体现出一定的新颖性。例如“延安范式”的概念建构采用了先锋队政党与群众的关系作为分析框架,“集体组织者”以政党组织传播作为切入视角,“政治家办报”采用了克里斯玛权威与科层制权威的纠葛作为分析框架,“新闻批评”以群众运动与科层治理的张力作为研究视角,“典型报道”的讨论引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国际共运脉络……这些研究框架和分析视角,无不结构性地内在于中共政党政治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层肌理之中,由此将中共新闻理论中一些关键概念的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有效揭示出来,使之成为反思当代媒体状况和新闻学知识的批判性资源,这些“古老”概念也藉此获得新的理论意涵和生命力。

     

           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课题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维度。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成果,无疑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最重要、最核心的学术资源,课题对中共新闻理论关键概念的深入开掘,为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具体层面看,课题对每个关键概念的研究,都在既有学术脉络中有所推进和创新,特别是方法论视角具有较强的新意,对相关议题的精细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