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基于多主体模拟的上海养老服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2022/8/8 11:02:59    点击量:10311
  • 项目类别: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负 责 人:朱浩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批 准 号:2017BGL002

      由于受制于数据和技术的限制相关研究很长时间关注于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特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对于人口老龄化动态性描述变得可能,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空间重构,如何通过数据和空间分析技术来实现人口老龄动态化规律的探索变得非常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服务资源空间组织和规划成为重要议题。不同学科对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在空间的分布、空间要素构成、特征进行了阐述,强调空间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些研究也使得传统关于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格局分析向“人”、“地”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议题不断延伸。目前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意味着高龄、失能以及慢性病症状越发普遍,嵌入家庭结构情境中的社会养老服务,将更多与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联系在一起。其养老设施在城市中心“一床难求”市郊却出现较大空置,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则往往是“一间房,几张床”,照护功能严重不足,这使得如何实现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载体布局的不断优化变得愈发重要。

      一、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床位供给”成为满足老年人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做到老有所养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本市“十四五”养老服务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布局”“优化市域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不断化解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中的供需矛盾,突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重要性。本项目研究深度考察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空间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理论的多主体模拟对微观主体的行为及相互作用进行模拟,综合考虑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微观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考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的可及性,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设施在不同区域布局的供需均衡进行评价,这对于促进养老资源在城市不同区域间的合理规划布局,精准规划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分布,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在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置中考虑人口、设施、环境的要素的交互作用,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公平、公正获得,还应该是人口变动与资源空间配置相互影响的产物,这对于均等化议题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拓展意义。

      二、主要内容

      研究共有10章,在对上海老年人口特征、养老服务设施类型、空间分布及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多主体模拟分析以及可及性分析对人口-设施空间匹配进行测度。基于当前上海“9073”的养老格局,本研究主要分析养老机构设施、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在空间配置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同时就议题与大数据技术、公共养老服务财政支出效率等关联内容进行了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考察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供给需求状况

     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应该综合考虑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和城市空间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要综合考虑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微观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根据城市化圈层结构理论、上海人口分布以及老年人需求状况,深度考察养老机构(包括老年护理院)、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站点设施空间配置的合理性,在多主体模拟分析中采取老年人主体(生命周期模块、养老方式选择模块、养老机构选择模块)、机构主体(床位、照护能力)、环境要素(老年人生活的家庭、社会、居住和政策环境)等决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上海养老机构设施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将持续加大,在2030年老年人口高峰来临之前都面临较大的压力,且可能远超过现在政策规划中对于养老床位的预测。

     (二)综合考察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空间配置的合理性

      基于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应该注意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采用床位空置率、床位数、空间匹配度三个评价指标,基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需求状况、养老方式偏好、健康状况以及养老机构供给等因素对其床位数以及床位使用率作出预测,发现床位利用率却没有随着养老机构及床位的增加而提升,实际上床位利用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趋势。在上海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增长,且随着失能人口的增加,有入住养老机构意愿的老年人持续增多,但也要看到一方面在上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发展,使得老年人可以在离家较近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得到相关服务,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条件、消费习惯以及机构布局、收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机构养老的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本研究基于上海“9073”的框架和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规划以及老年人口的预测,对两者在街道层面的空间匹配度进行分析,用不同颜色标示出其供需平衡状况。基于上海养老机构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并不能以加大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数量一言蔽之,实际上有些市辖区对于机构设施的增加持怀疑态度,认为不能以牺牲经济动力的方式来增加养老机构和床位的配置,更多倾向于原有资源的挖潜或基于社区综合为老中心载体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机构本身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对其定价、选址和服务质量采取相应的规划控制。

      (三)考察社区托养机构设施空间配置的合理性

      上海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已经在街道层面实现全覆盖,同时发现日间服务中心在郊区的情况要更好。运用可达性评价方法,通过计算街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其空间可达性水平。按照自然断裂法和缓冲区分析,会发现上海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分布相对合理,服务范围基本能够实现全覆盖,相对上在中心城区存在范围的叠加和重叠现象,其服务范围覆盖率超过55%,尽管上海郊区服务设施的增速超过市区,但其总体覆盖范围仍旧不高,由于服务半径的拉长使其还难以达到15分钟服务圈的要求,两类设施的覆盖率都不超过20%。长者照护之家在郊区街道的服务半径较大,超过当前15分钟的标准要求,这也是因为郊区的街镇单元要远远超过市区,且老年人口密度较低,使得两类的覆盖范围在城区和郊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并非仅仅体现为供给不足,更多是应为郊区地理区位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偏好综合的结果。从分区域情况看,青浦区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资源比较丰富,街镇可达性较好,空间分布比较均衡,而上海长者照护之家在中心城区资源更为集中,其可达性也要高于郊区,从而形成日间照料中心与长者照护之家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分化。

      (四)养老服务的空间配置与大数据、财政支出效率关系

       其空间配置最终回答的是如何通过站点设施的良好规划更好满足老年人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不仅意味着供给主体间的良好合作,还要求实现精细化供需匹配和良好的质量监督以及服务能级的提升。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协同、算法处理以及真实性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程度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合作、供需匹配以及质量监管,其可以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协同的主体互动合作机制、基于大数据算法处理的服务供需匹配机制、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监督管理机制,基于老年人“需要本位”实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精准和优质。同时回应于当前政府主体责任不断被强化,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仍旧不高的现实,政府需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财政支出的效率,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财政支出机制。科学认识当前养老服务财政支出评价标准存在的不足,优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以不断改进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最大程度上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

      三、学术价值

      主要是有助于推进不同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研究,随着以“增量、增能、增效”为内容的上海“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将进一步强化站点设施的载体建设,对其供需匹配以及空间配置合理性的探索有助于促进上海不同区域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均等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不断强化社区托养机构的床位建设以及服务能级的提升。另外,多主体模拟模型作为一种复杂科学方法在当前养老设施政策规划评价中的应用,可以为政策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工具,其分析结果可以为十四五养老服务设施的转向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