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成果简介】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2018/10/12 10:31:42    点击量:15852
  •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世纪以来,中西方关于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的互动和交互作用,集中体现在不同话语间的防与返、进与退,以及攻与守。这是中国崛起进入前述第三阶段并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本研究截取这一时段就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开展研究的原因所在。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的相伴相生,使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在客观上贯穿并服务于中国崛起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一方面,我国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国际上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客观上也暴露出我们实际工作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比如,话语陈旧、自说自话、方式老套、模式固化、理论缺位、影响有限,等等。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一些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并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包括大力支持融媒体的发展等。

        在此意义上,分析总结 21 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经验和不足,深入研究国际话语权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对于创新发展基于中国经验的软实力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仅对自主生产我们的“中国理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完善国家战略工具及提升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背景下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主要有:第一、针对这一时期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阐述其指导思想、核心话语及相关影响。第二、发掘这一阶段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区别于以往的变化性和延续性。第三、探索关于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一般性解释框架,揭示国际话语权生成机制,创造性发展软实力理论。第四、分析我国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并以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服务于党和国家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需要。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研究紧扣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展开研究,提出以下核心研究问题:在 21 世纪以来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基于国内外形势和国际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已有哪些新进展、新特点、新挑战,以及在新时代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新举措加以应对?

        为此,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21 世纪中国面临话语环境的发展变化。进入 21 世纪,中国面临的话语环境基本上还是“他塑”的,但也有区别于以往的一些新发展和新变化。因此,研究报告主体的开篇即将就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环境、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的共生关系,以及愈加鲜明的西方民粹主义对冲中国民族主义的新特点,作以观察和分析。

        第二部分,理论视野下的宣传、传播和国际话语。与宣传、传播和话语紧密相关的成型理论,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约瑟夫·奈(Joseph S. Nye)的软实力理论,另一个是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关于公众舆论的理论。这里在借鉴并鉴别这两个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将集中探讨话语的生成与其作用机制的问题,希图在自主概念和理论构建上有所发现。

        第三部分,以 2002 年为节点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比较。如前所述,2002 年之后,中国崛起进入到对世界更具影响力和冲击力的第三和第四阶段。以历史的眼光看,以 2002 年为分界的两大段落在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核心话语、传播理念、机构设置、实际运作及影响范围等。在对二者的比较分析中,归纳新世纪以来中国话语建设的独特性和一般性。

        第四部分,概念和议题的话语体系能力建设评估。与前一部分相比,该部分主要聚焦案例分析:一是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三大“中国概念”——和平崛起、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论述中国在有战略前瞻性的三个全球性议题上的“中国议程”,三是基于对五年来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等的分析就中国话语的海外认知度即“中国影响”作出综合评判。

        第五部分,构筑新时代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对策。在对当前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的新主张。主要包括:坚持走中国话语的“内生型现代化”道路,以“学术外宣”打通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推动构建“中西融合共生型”的话语体系。

        本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也是创新所在,在此至少有三点需要提及:第一、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同一性,二者同步贯穿于新中国的历史,只是在世纪之前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鲜被提及,而之后的对外宣传也有被新提法模糊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成体系地开展“学术外宣”。第二、中国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阻碍在于,对外话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要么被有意曲解、要么被无意忽略。因此,不仅要在传播“术”的层面积极作为,更要在价值互通的“道”的层面下功夫。第三、在国家——市场——社会框架下,中国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将走“内生型现代化”之路,以中国崛起推动外部改革,促使“中西融合共生型”国际话语体系的最终成型。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对以往研究的若干突破:

        第一、对于 21 世纪我国面临的话语环境,特别是从概念到议题的话语体系能力建设实践作了探索性研究。这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所做的一项积极尝试,尽管案例并未能穷尽,但对于有代表性话语的生成与发展或消失的过程,仍然值得我们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在对 21 世纪前后话语体系建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后一时期我国的核心对外话语作了案例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相对而言是较为概括和提炼性的,意在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 70 年的话语体系建设进行初步的梳理,并以案例为据分析其中的显著特点,以利于对 21 世纪以来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特性的把握。

        第三、提出了诸如“学术外宣”、“话语格局”、中国话语的“内生型现代化”、构建“中西融合共生型”话语体系等新概念。这些新概念的提出是依据对新的实践的思考,特别是负责人基于相关工作实践而得出的。当然,因其新,或导致有不确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作为一项应用对策研究,本研究的大部分篇幅都紧紧围绕着问题特别是现实问题展开,其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报告专辟一章论述了“构筑新时代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对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所提出的重要创新性观点,都是有案例支撑、有较充足论据的,这使得本研究具有了扎实的应用价值。

        总体而言,本研究从立意、布局到观点,可以说都是较为大胆的,也有实验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研究中也有很多困难或困惑,有的或有答案,有的尚在求索。这决定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缺憾,也决定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如培育基于中国话语建设实践的中国理论,就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课题类别: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
    课题编号:
    2015EGJ001
    课题名称: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最终成果:《大国崛起与话语塑造: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徐庆超  上海社会科学院
    课题成员:徐庆颖、邵长军、张楠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