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成果简介】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2018/7/20 15:00:54    点击量:10702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1914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建,到1960年在上海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当时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促成并参与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存在期间,中国科学社存留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主要藏于上海市档案馆、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筹)、复旦大学档案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中国科学社自身的创建、发展、消亡的过程,更反映了作为民间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迁中如何苦心孤诣发展中国科学的艰难历程,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研究中国科学社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本身,理解它们在复杂多变的近代中国如何生存与发展;而且更能了解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科学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艰难。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从学术社团发展角度探讨民间社会与政府之间关系,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分析科学发展与制度创新、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因中国科学社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不少,中文世界就有5篇博士论文(其中四篇修改为专著出版),英文世界博士论文也有两篇,其他专题研究更多。非常可惜的是,已有研究成果都没有利用到各种馆藏档案。因此,课题组通过相关单位的合作,全面整理出版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民间学术社团与政府关系乃至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提供坚实而丰富的史料,这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自有其重要价值。在整理出版档资料基础上,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中国科学社,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民间社团与政府、科学家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力图勾勒在救亡图存旗帜下中国科学体制化及其具体科学发展的正道与异途。这对于正处于变动之中的中国科学体制改革,建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理顺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发展与国家发展、科学家个人发展与国家科学发展的关系等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经过四年有余的辛苦工作,课题组共整理档案资料5卷(其中两卷已出版)、撰写研究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十余篇。档案资料5卷分别为:
        《发展历程史料》——全面反映了中国科学社从1914年6月10日在美国倚色佳创建到1960年5月5日在上海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包括1914年的认股一览表、股东姓名住址等早期史迹;中国科学社各时期向社会募集基金的启示、章程;各时期的发展规划与事业,特别是1954年40周年举行的展览资料;各时期的发展概况和社员名录;结束时向政府捐献的各种物品清单等。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中国科学社自身发展史料,改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知,而且也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场景中科学与科学家群体的历史命运。该卷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0月公开出版,字数51万字。
        《书信选编》——主要选编了收藏在复旦大学档案馆中当时学界名流给《科学》杂志主编刘咸的信函和上海档案馆相关中国科学社学术评议与奖励的信函(整理时还有战后关于“中美积石山探测团”事件信函12封,出版时因故被删去)。复旦大学档案馆信函中,中国动物学奠基人秉志致刘咸38通,植物学宗师胡先骕信函71通,其他人任鸿隽、竺可桢、孙洪芬、吴有训、熊庆来、欧阳翥、林伯遵、吕思勉、顾廷龙等共77通,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学界领军人物为发展中国科学的苦心孤诣,也可以发现人事纠葛、学派之争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上海档案馆藏相关中国科学社学术评议与奖励信函69通,不仅可以大致梳理清楚中国科学社管理的各种奖励,而且可以看到评审专家如何以学术良心弥补规则的漏洞与不足。该卷也已于2015年10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字数38万字。
        《理事会记录》——全面整理了1922年4月到1953年5月中国科学社整整32年多理事会会议记录。理事会是中国科学社具体主持社务发展与把握社务方针的领导机构,记录中有中国科学社社务发展的每一个举措由来、决议与最终结果,自然是了解中国科学社发展和中国科学发展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记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会议记录还可以分析作为民国科学社团代表性团体的具体运作程序及其对其他社团的影响。当然,记录中还有其他不少相关中国科学发展的史料记载,诸如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的创立与发展、中国科学社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等。整理者不仅做了详细的注释,而且还选编了不少的相关图片,字数为26万余字。
        《年会会议记录》——中国科学社年会的发展是中国科学交流系统正规学术会议从萌芽到成长的一个缩影,从最初以交谊为主,发展到以学术交流为主,到抗战爆发前成为团聚全国大部分科学精英的科学家盛会。会议记录详细记载了中国科学社1916-1948年召开的26次年会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年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社务讨论大会,不少事关中国科学社发展的大事需要年会社员投票通过,因此年会社务会自然也是了解中国科学社发展与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史料。本卷字数28万字。
        《<社友>“社友消息”》——《社友》是中国科学社成立15周年时为便于社友之间往来交流而创办的一份私人性的期刊,发行并不规范,1930-1949年仅发刊93期,但详细记载了民国时期科学活动情况,是了解1930-194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社友消息”栏,记载三千余名知识精英的在各种困难时期的行止,可谓当时“学人动态实录”,同时也记载当时不少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诸如吴大猷科学著作的美国影响等,不愧是研究当时学术精英的资料宝库。本卷字数16万字。
        研究专著《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研究》:在课题组整理的丰富档案资料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对原出版专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进行增订,将原书十章40余万字扩增为18章和结束语近80万字。全书分序篇、上篇、中篇、下篇和结束语、附录等,序篇以3章近8万字内容详细探讨了中国科学社创立的国际国内原因;上篇以5章17万余字的篇幅具体分析了中国科学社在美国发展、搬迁回国后面临困境、走出困境迈向辉煌,及其因全面抗战爆发不可避免走向衰落,战后复而不员,最终在1960年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特别考察其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中篇为该书重点,以7章29万字分别从中国科学社的组织结构变迁、年会、生物研究所、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学术评议与奖励、科学普及、知识生产等方面,从制度角度讨论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科学体制化的互动关系;下篇主要从社员名单、特殊社员、领导层理事会与董事会、个人传记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科学社社员群体与领导人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从人这个角度分析研究中国科学社的运行,全篇3章超过16万字;结束语从科学社团的角度讨论了学术社团与学术独立的关系;附录通过档案和各种记载,梳理出中国科学社从1914年到1953年历年入社社员具体名单,不仅第一次全面整理出一份中国科学社的全面名单,而且从入社社员人数角度展现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轨迹。
        全书运用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史、科学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特别注重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点。以此为基点,力求以小见大,深入分析中国近代科学独特的发展道路与历程,分析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复杂的关系,分析中国民间科学社团与欧美科学社团的功能差异,以及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与制度创新、社会经济乃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
        1.中国科学社亲历和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发展,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第一,不仅率先揭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且致力于宣扬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填补了自洋务运动成规模引进西方科学以来的空白,促成了国人对科学的全面认知。第二,在社团组织的创建发展、科研机构的设立、学术评议与奖励机制的创立、名词术语的审定与学术交流系统的建设及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方面有垂范和引领作用。第三,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积极介入“科学建国”方略的讨论与具体的国家建设事业中,促进了国家科学战略的初现。因此,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民国科学社团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其中杰出代表),中国科学独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地位指日可待。
        2.但不仅未能实现中国学术对世界学术的真正独立,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加大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其间最为根本而且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政治变动,但民国学术界特别是科学社团也难辞其咎。第一,近代中国科学社团发展虽相当迅速,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但这些社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互不统属、自成体系,又不相互合作,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力量,无论是在学术发展规划还是学术评议方面都没有担负起欧美科学社团所担当的责任。因此,在面临各种不利因素时,不能共同对抗。第二,作为学术性社团,科学社团运行的基本规则应该一切以学术为标准,以学术推动社务与学科的发展。民国科学社团虽大多数时候也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但不时也有非学术因素掺杂其间,特别是不能抵挡政治的诱惑,时常与政治纠葛不清,最终面临政治变动与政治强力时,完全举止失措,自然影响到整个民国学术发展。第三,“科学”从本质上是与民主、规则相辅相成的,非常可惜的是,以发展科学为职志的民国科学社团在许多时候未能按民主程序办事,造成了所谓同仁化、包办化等情状。这些所谓的科学社团逆向操作,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3.对于科学家角色而言,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性是其本质,也是近代中国科学家不断追寻的目标。但由于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及中国社会现实等原因,近代中国科学家一直彷徨于学术与名利之间,不断调适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其社会角色有相当程度上的变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与工商界要求政府放权、争取自身的独立发展不一样,学术界积极要求政府介入学术发展。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走上了国家化道路,这一全面统制的道路给各门科学自由发展留下的空间极为狭窄,使学术界成为权利与资源分配的竞技场,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真理追求的本质,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科技界的许多问题都是这一发展道路的结果。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将深藏于各档案馆相关中国科学社档案整理出版,以供学界使用,以期引发新一轮中国科学社的研究热潮,并由此引起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的深入研究,自然是本课题资料整理最为最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专著将中国科学社置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利用课题组整理的丰富档案资料,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阐述中国近代科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分析促进与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各种因子(特别指出民国科学社团发展过程中的所谓逆向操作:非学术、不民主与社团之间的不合作及其对民国学术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讨论学术社团与中国近代学术独立的互动关系,也丰富了科学社会学的这门边缘学科的中国内容。
        本课题开展以来,先后在《文汇报》、《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出版年鉴》曾全文收载发表论文《科学救国的践行者:中国科学社近半世纪发展历程回顾》。
        2015年10月25日,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成立百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海内知名科技史研究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发表论文30余篇,会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开设专栏发表论文5篇(其中两篇作者为海外学者),在《中国科技史杂志》发表会议综述,《文汇报》《社会科学报》和澎湃等网络媒体都有报道。


    课题批准号:2013BLS001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
    最终成果:“中国科学社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
    课题负责人:张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主要成员:邢建榕、周桂发、何品、林丽成、杨家润、王良镭、章立言、段韬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