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成果简介】东亚汉诗学新论
    2018/6/26 14:28:28    点击量:9533
  •     从昆仑飘雪到东海扬波,随着汉唐盛世的延续,汉诗传播四邻,千数百年间,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乃至东南亚的安南古国,汉诗成为文人学士显贵主流追求的高雅创作,汇成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持续盛况。往事不谏,来者可追,今日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方向何在?东亚各国利益和谐又将构建在怎样的道德伦理法制基础上,温故而知新,本项研究愿尽绵薄之力。

        中国古代诗歌(汉诗)曾在周边的朝鲜、日本、琉球(现冲绳)、安南(现越南)等国长期盛行,而且占据文坛主流地位,象征着高雅修养及尊贵身份。用非母语进行诗歌创作并保持长期兴盛的东亚汉诗,成为持续影响东亚各国诗歌及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本民族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弥足珍惜。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各国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诗歌是语言文字与音乐节奏和谐配合的艺术作品,古今中外不同形态的诗歌皆如此,汉诗的产生也不例外。汉语的结构形式特点,包括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和汉语词组的结构特点,都直接影响到汉语诗歌形态的形成和定型。汉语的因时而变,又给汉诗韵律的变化和定型,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关涉到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周边国家中所用汉诗的变化和发展。东亚汉诗由汉字组合而成,汉诗的形式特点是建立在汉字和汉语结构形式的基础之上的。汉字的特点和汉语的特点,是考察和分析东亚汉诗的起点。


        东亚各国汉诗都经历了长时期的本土流传,长时期的切磋诗艺,使得汉诗在东亚各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汉诗写作技巧趋于成熟,出现了持续繁荣的局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世东亚各国汉诗人都开始摆脱对中国诗歌经典的一味模仿,虽说从《诗经》到唐宋诗歌的传统,仍然是近世东亚汉诗人的学习和崇拜的对象,但是东亚各国本民族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鲜活艺术因素,也开始对其汉诗创作发生影响。近世东亚汉诗人开始产生明确的本土意识,其汉诗创作也出现明显的创新冲动并开始注重展现本土色彩。本土意识的增强对于东亚各国汉诗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带来了东亚各国汉诗人在诗学观念及创作方式方面的转变,对于东亚汉诗的发展来说,形成极为重要的一种推动力。

        近世东亚汉诗发展还普遍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东亚各国汉诗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开始突破传统的贵族文人圈子,而在市民百姓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东亚汉诗在从贵族到民间的扩展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汉诗的传统样式及表现内容,而东亚各国汉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积极主动的,其发展汉诗的效果是颇为显著的。正是靠着他们的不断探讨及大胆改革,在汉诗的创作中不断融入本民族的传统诗歌及民间俗唱的因素,东亚各国汉诗才在中国本土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从公元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东亚各国汉诗都进入了长期繁荣的时期,包括中国的明清时期,汉语诗歌在东亚各国都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流行也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朝野各界皆好诗,吟诵唱酬雅俗共赏,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不仅文人士大夫对诗入迷,吟诵不休,粗通文字的市民百姓也在娱乐活动中多用韵语俗唱。诗歌的创作与审美成为明清两朝最为普及的文艺活动,其参与者的人数之多,诗歌作品的数量之多,都是空前的,数百年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诗歌艺术遗产。

        本项课题最终成果观察及概括近世东亚各国汉诗流变历程,也借鉴中国诗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东亚各国汉诗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将近世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的汉诗放到东亚汉文化圈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比较,细致探讨东亚各国汉诗的社会功能及在铸造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基本思路是把中、朝、日、越的汉诗发展放到东亚社会与文化在互相联系中共同发展的背景平台上进行考察分析;既确认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角作用,又关注在与中国诗歌进行交流、碰撞和交融过程中的东亚各国汉诗是如何创造出各自独特面貌的;既辨析各国汉诗艺术的变化及特色,更关注引发变化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动因。

        本课题采用了从考证到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辨析近世东亚各国的汉诗流变历程,总结中国诗歌对各国汉诗影响的不同侧重面,其中涉及到中国诗歌的各种总集、别集以及诗话评论著述传入东亚各国的情况分析;东亚汉诗人的交往情况分析;东亚各国汉诗中各种意象、寓意、象征手法及抒情方式的对比分析等。从而证明汉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东亚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代表。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

        本课题研究对现在通行的中国古典诗学和比较文学中的诗歌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因为在现行的诗歌理论框架内难以给东亚汉诗作出准确的诗学定位。本课题研究不仅审视了东亚各国汉诗的历程,而且还涉足到一些前人很少关注然而却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譬如怎样看待中国的汉诗传统,不同国度的汉诗人在诗歌形式与抒情内容方面对这一传统都有着明显不同的选择、解读甚至误读。还比如不同的母语因素对各国汉诗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像日本的伊滕仁斋、荻生徂徕等大学者的汉诗中,可以看出受到日本汉文训读法的影响;又如朝鲜李朝汉诗人的作品也深受朝鲜语谚文的影响;又如越南黎末阮初著名女诗人胡春香的字喃诗与汉诗创作之间的关系等等。细致辨析这些影响和差异,对重新评估中国古典诗学的价值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通过探究汉诗作为古代东方的一种强势文学形式为何能够长期影响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学艺术及社会审美意识,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长期以来在促进东亚诗歌文学繁荣和形成东方艺术传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种新的角度积极探索东亚汉诗在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东亚汉诗学的发展规律,对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模拟及创造、民族性和国际性等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皆进行了具有开拓价值的探索。    

        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五百年间的东亚近世,成为中国古典诗学全面繁盛的总结期,又是东亚汉诗创作全面发展的黄金期,其时间跨度包括了中国的明初(永乐元年)到清末(1403-1911),朝鲜的李朝(1392-1910),日本的五山、江户(1603-1867)时代,琉球国尚氏王朝(1372-1879),越南的后黎朝、阮朝(1427-1884)。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东亚各国汉诗创作而言,从《诗经》到唐宋诗已经形成共同的经典传统,而创作时空环境及语言因素的变迁,又促使着东亚各国汉诗人对经典诗学传统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和选择,因此便出现了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的东亚汉诗。

        日、韩、琉、越各国的汉诗存量至今还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从近年来影印刊行的《韩国文集丛刊》、《日本汉诗诗集·词华集》、《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及《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等大型古籍丛刊看,各国保存至今的汉文集(含汉诗集)数量皆在千种以上。因此,汉诗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作为一种达到美轮美奂境界的语言艺术形式,汉诗还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国。正是东亚各国诗人们的共同创造,才造就出东亚汉诗的繁盛辉煌。

        对东亚汉诗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古代东亚各国对汉诗的论述主要围绕着如何接受和消化中国诗歌为中心而展开,其研究内容基本上局限在接受影响方面。东亚各国中的有识之士早就提出把中国诗文进行本民族化改造的主张,比如15世纪的朝鲜李朝学者徐居正就指出:“我东方之文,非宋元之文,亦非唐汉之文,而乃我国之文也,宜与历代之文并行于天地间,胡可泯焉而无传世焉?”(《东文选序》)这种对汉诗进行本民族化改造的努力,使得五百年间朝鲜、日本、越南都出现过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语诗话和极为兴盛的汉诗创作。其中较为突出的比如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赖山阳,他的诗歌理论以及汉诗创作实践,都堪称日本汉诗中佼佼者,将其诗论及诗作与同时代的中国清朝、朝鲜李朝以及越南后黎朝的诗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的诗论和诗作既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变异和发展,可以从许多方面充实和拓展对中国诗学以及诗作实践的研究。这样的对比无论对中国诗歌还是对东亚汉诗研究来说都是绕有兴致和富有创意的。

        中国对朝鲜、日本、越南汉诗的记载以及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早。比如《汉书》中就有对新罗汉诗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东亚各国汉诗人的交流愈加广泛。清末光绪年间,俞樾编撰《东瀛诗选》,把日本江户时代的汉诗佳作几乎囊括殆尽,在中、日两国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反响,成为东亚汉诗交流史上的佳话。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东亚汉诗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之外,还具有各国本民族文学的特性和价值。中日韩越四国学者中有人已经开始超越本国汉诗的研究视野,重视从东亚文化交流与接受的角度拓展汉诗研究。然而,对东亚汉诗诗学理论体系的探讨还有待于深入。韩、日、越的汉学家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对本国汉诗进行整理与出版方面,从保存本国汉诗资料的角度看,这样的基础工作当然是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的。但是,对现存的东亚汉诗除了进行资料保存和版本清理的工作之外,还很有必要对汉诗学在不同的国度中有过哪些发展和变化的轨迹进行辨析和梳理。在汉诗创作曾经十分发达的古代朝鲜、日本、琉球、越南,不仅汉诗作品浩如烟海,而且有关汉诗的评论著作也是数量可观的。本项研究的最终成果的基本思路,是把中、朝、日、越的汉诗创作放到东亚社会与文化在互相联系中共同发展的历史平台上进行考察分析,既确认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角作用,又关注在与中国诗歌进行交流、碰撞和交融过程中的东亚各国汉诗是如何创造出各自独特风格的;既辨析各国汉诗艺术的变化及特色,更关注引发变化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的动因。在这些方面,有着大片的研究处女地等待着有志者的开拓深究。比如日本江户时代的狂诗,从诗作形式上看往往是将唐诗诙谐化和通俗化,尤其是对传颂千古的唐代绝句作极为可笑和滑稽的篡改。但从精神传统的角度看,这样的刻意“误读”则又明显表现出江户市民文化对汉诗创作的强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江户汉诗成为了真正有着日本风味的汉诗,汉诗也成为了具有亚洲意义和影响力的伟大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对东亚汉诗的研究,仅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显然是不够的。

        东亚汉诗的研究可以采用从考证到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辨析东亚各国的汉诗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诗歌对各国汉诗影响的不同侧重面,其中涉及到中国诗歌的各种总集、别集以及诗话评论著述传入东亚各国的情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东亚汉诗人之间的交往情况分析,对各自汉诗创作的影响;东亚各国汉诗中各种意象、寓意、象征手法及抒情方式的对比分析等。对新近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除了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必须做一些发掘第一手资料和对各国汉诗创作的大量文本数据进行基础性的统计分析工作。比如具体分析中国诗歌理论(尤其是明清时代)传入后,东亚各国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那些?如日本江户时代诗人菊池五山的《五山堂诗话》和赖山阳的诗歌创作都深受清朝诗人袁枚的影响,但各人的经历和性情不同,表现出来的诗歌面目以及诗学观念就有较大差异。还比如朝鲜李朝汉诗的发展大体上以宣祖即位之年(1568)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尚,经历了从学宋诗为主转为学唐诗为主的变化,并为后期朝鲜汉诗个性化的形成做了充分的酝酿。这一诗风发展的大趋势,与同时代的中国明清及日本江户时期的诗风发展,是同中有异的,而对比辨析这些异同,分析其来龙去脉,就会对东亚汉诗的发展规律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东亚汉诗的研究将离不开对现在通行的中国古典诗学和比较文学中的诗歌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反思,因为在现行的诗歌理论框架内难以给东亚汉诗作出准确的诗学定位。譬如怎样看待从《诗经》到唐宋诗的汉诗传统,不同国度的汉诗人在诗歌形式与抒情内容方面对这一传统都有着明显不同的选择、解读甚至误读。还比如不同的母语因素对各国汉诗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像日本的伊滕仁斋、荻生徂徕等大学者的汉诗中,可以看出受到日本汉文训读法的影响;又如朝鲜李朝汉诗人的作品深受朝鲜语谚文的影响;又如越南黎末阮初著名女诗人胡春香的字喃诗与汉诗创作之间的关系等等。细致辨析这些影响和差异,对重新评估中国古典诗学的价值以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本项研究的最终成果探究汉诗作为古代东方的一种强势文学形式为何能够长期影响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学艺术及社会审美意识,揭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长期以来在促进东亚诗歌文学繁荣和形成东方艺术传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种新的角度积极探索东亚汉诗在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总结东亚汉诗学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东亚汉诗的个案,对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模拟及创造、民族性和国际性等重大文学理论问题进行有独特价值的探索。对东亚汉诗的深入研究将有力地证明,汉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东亚各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代表。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

        鉴于以上想法,本专著分成朝鲜、日本、琉球、越南四编,分别呈现本项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批准号:2013BWY005
    课题类别: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东亚汉诗学新论
    成果名称:《近世东亚汉诗流变》,110万字,凤凰出版社
    课题负责人:严明  上海师范大学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