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基于翻译规范的中国应用翻译批评及标准体系研究
    2022/8/2 14:27:32    点击量:8390
  •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负 责 人:傅敬民
    工作单位:上海大学
    批 准 号:17BYY046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

        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我国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的译论,研究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传承与发展;探寻蕴含其中的翻译规范;分析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的功能;尝试构建应用翻译批评系统及其标准体系。

        1)回顾和梳理以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为代表的我国应用翻译批评传统译论;

        2)追寻蕴含于我国传统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系统中的翻译规范;

        3)探讨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系统与环境及其它系统的复杂关系;

        4)检视应用翻译批评与文学翻译批评、文本翻译批评之间的系统边际关系;

        5)审视翻译批评标准与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边际关系;

        6)分析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的功能;

        7)构建应用翻译批评系统及标准体系;

        8)促进中国应用翻译研究话语的构建;

        9)推动我国翻译研究整体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

        (2)意义

        当前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议题设置、研究范畴确定还是研究方法上看,尚存在不足,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和开发。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1)推进应用翻译批评研究
    应用翻译批评是有别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新时期翻译研究重要领域,相应的标准体系建构具有理论和应用必要性。加强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研究,对于提升翻译质量、推动应用翻译研究、完善翻译研究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廓清应用翻译批评关联概念
    应用翻译批评不仅是应用翻译产品批评,也包括理论的应用批评、应用型翻译行为、事件、现象的批评,同时还包括应用翻译批评自身理论的批评。相关功能的廓清不仅有益于应用翻译批评发展,也有利于增进翻译领域学术与行业的对接。

        3)对于翻译教育也具有意义。
    翻译批评在翻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明确翻译规范和翻译批评标准,对于翻译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估等都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于翻译教育体系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研究框架

        研究旨在将应用翻译批评为研究总视角,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传统及其标准发展作为两个互为关联的系统,通过佛经汉译译论和《圣经》汉译译论追溯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传承与发展,挖掘蕴含其中的翻译规范,分析翻译规范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构建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体系。研究结合社会学系统功能理论,翻译研究中的翻译规范理论,以文献梳理、文本对比和话语分析为路径,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传统再语境化,针对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与其他系统、系统自身内在关系,展开历时与共时研究,在复杂的关系中梳理蕴含其中发展路径和翻译规范,从而通过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的相关译论回溯与分析,探寻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我国应用翻译批评传统译论与中国文化的交互关系探寻其中一脉相承的翻译规范演化,同时通过对既往翻译批评对于相关标准、功能的研究,提出建构我国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的初步设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了应用翻译批评标体系。

        主要涵盖8个大的范畴。具体内容如下:

        1)以系统的视角审视应用翻译批评;

        2)探析佛经汉译批评话语

        3)探析《圣经》汉译批评话语

        4)翻译规范研究

        5)规范与标准视角的应用翻译批评研究

        6)我国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的传承

        7)建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8)对当下我国翻译研究中若干话语体系的批评

        研究以社会学系统功能理论为基础,以我国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为批评史料,以翻译规范为研究工具,以建构新时期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为目标,力求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实现本课题设想的我国应用翻译批评研究及标准体系建构的目标。基本框架如下:

        1)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作为一个系统,包括应用翻译批评系统的功能目的,系统与复杂性环境的关系,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系统内部因素的关系,阐述系统生成、维持与发展的逻辑,反观应用翻译批评系统的相关问题。

        2)以我国佛经汉译和《圣经》为对象,探析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历史轨迹,运用翻译研究中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翻译规范的功能、类型为框架,挖掘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传承关系。

        3)基于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传统,结合当下的应用翻译批评功能与目的,批判性分析我国目前翻译批评标准存在的不足,尝试性建构了新时期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4)针对我国目前翻译研究中若干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性研究,分析其中的得失。

        (2) 研究对象

        1. 应用翻译批评层面

        1)系统建构:从系统的逻辑分析系统与关联环境及其他系统的复杂关系,分析系统的区分性、自律性及其正当性,进一步管窥系统生成、维持及发展逻辑。 

        2)历时对比:基于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的译论,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框架,取共时历时视角,描述解释我国应用翻译批评的传承关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异同。

        3)规范挖掘:从佛经汉译和《圣经》汉译的译论中探索我国应用翻译批评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会通与互动,分析翻译规范运演逻辑及其对应用翻译批评的制约,探索翻译规范的功能与类型。

        4)功能实现:分析应用翻译批评的功能以及实现功能的路径,探析制约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以及应用翻译批评对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建构的促进功能。 

        2. 标准层面

        1)标准理据:考察我国翻译标准的演化,探析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分析标准的正当性和有效性,界定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文学翻译批评标准与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之异同。标准的制定,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特定的目的或功能并且基于特定的理论。建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必须基于翻译批评的目的与功能,开展翻译批评旨在实现翻译批评的功能;建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旨在实现应用翻译批评的相关功能。

        2)标准功能:不同的翻译批评,尽管其功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围绕以下九个方面发挥作用,即,认识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批判功能、指导功能、鉴赏功能、反思功能、检验功能、评价功能。原则上,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应该满足这九个基本的功能要求。当然,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也可能衍生出其他一些社会文化功能。翻译批评标准的功能,有些并非翻译批评功能所具有。 

        3)标准体系:应用翻译批评包括文本主导型翻译批评、过程主导型翻译批评、功能主导型翻译批评和理论主导型翻译批评。据此,本课题尝试建构了相应标准。标准类型的划分主要基于批评的方法,而不完全基于翻译批评的范畴或者对象。鉴于目前翻译批评还存在着学术与行业之间的隔膜,以上四种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只有翻译产品批评标准和过程翻译批评标准是翻译行业中所关心的,其他两种标准,对于翻译行业来说,则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三、重要观点

        通过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有以下主要发现:

        (1)应用翻译批评在翻译批评中应有相应位置。传统翻译批评谈论着各种话语的翻译,但对于这些话语的归属不明确,其中存在着偏见与误识,认识不一,未能给予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史、应用翻译批评等相应的系统位置。本课题认为,应用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在应用翻译日日益重要的当下,应用翻译批评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传统翻译研究对于应用翻译研究、应用翻译批评的偏见和误识,阻碍了翻译研究的整体发展,需要我们对它们重新认识,并做出符合时代的回应。

        (2)应用翻译批评与文学翻译批评之异同。总体来看,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文本翻译批评,而应用翻译批评则不仅针对应用文本翻译展开批评,同时也关注与应用翻译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文学翻译批评总体而言并未能脱离其文学性、审美性、创造性的沉迷,而应用翻译批评力求全面地关注与应用翻译密切相关的活动、事件与现象,其中涉及社会对翻译的认知,涉及翻译批评自身的伦理规范,涉及如何发挥翻译批评的功能以及对话语权的争夺。

        (3)翻译批评不能局限于翻译文本批评,应该将批评的触须超越文本,从而深入且广泛地将自己的批评视野伸入到与应用翻译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空间,在关注应用翻译文本的同时,关注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制度性、行业性等话题,将与应用翻译有关的各个层面都置于应用翻译批评系统内予以考察,真正地走进应用翻译批评世界,并在此广阔的世界里建构相应的标准作为批评之依凭,从而构建较为全面的应用翻译批评系统,从异质性发展为系统性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体系。

        (4)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与我国文化社会历史密切关联与互动。基于对我国佛经汉译批评话语、圣经汉译批评话语以及近代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历史资源丰富,对翻译批评的价值、功能等方面的认识深受我国传统文论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呈现出中国特色翻译批评话语形态。

        (5)翻译规范对于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建构的重要意义。翻译规范为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提供了历时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工具。翻译规范受相应的价值观制约,不同时代的翻译观影响了不同时代的翻译规范,体现于翻译规范并得以传承、发展,从而制约了不同时代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翻译规范,有助于了解我国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调和”、坚持“中庸”、恪守“循规”、重视批评的功能等构成了其鲜明的我国应用翻译批评的规范特性,这种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应用翻译批评行为及其尺度,当然也在我国应用翻译批评及其标准特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6)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与应用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翻译标准与翻译批评标准之间虽然有交叉重叠之处,却并不能完全等同。其一、应用对象不同。其二、功能不同。其三、范围不同。翻译批评标准所涉及的范围显然要比翻译标准更大,因而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标准来展开批评。不过,在翻译产品批评中,翻译标准也可能成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7)拓展应用翻译批评功能认识。功能是建构系统的前提,先有功能才有结构,才有系统的存在与维持。批评本身就是功能性范畴。应用翻译批评功能的预设及其合理性,是建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前提。开展翻译批评,目的在于实现翻译批评的功能,建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目的在于实现应用翻译批评的相关功能。传统翻译批评功能通常围绕六个方面:监督、引导、指导、监控、参考和提升。不同学者有所侧重。本课题基于国内外观点,将翻译批评功能划分为四个方面:认识拓展功能、反思解释功能、引导监控功能、系统提升功能。对于翻译功能的认识,不能局限于文本,而应该将批评的视野超越文本,将文本外的翻译功能也纳入批评的视域,同时,在建构相应标准之际,不能忽视了翻译批评自身的功能。翻译批评的发挥也要考虑其他制约因素。

        (8)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体系。本课题尝试建构了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体系:产品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涉及三个方面:“达旨、循规、易晓”。过程导向的应用翻译批评标准:“从约、固本、会通”。功能导向型应用翻译批评标准:“调和、合规、有效”。理论导向型应用翻译批评标准:“区分、简化、清晰”。

        (9)我国目前的翻译批评话语系统性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翻译批评话语多元化,对于我国翻译研究话语健身具有重要贡献,但总体而言都缺乏批评视野或者说批评视野不足,与翻译行业的隔膜较大,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批评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