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当代政治哲学平等正义理论研究
    2022/5/27 17:15:58    点击量:9668
  •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负责人:顾肃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批准号:17BZX082

     

    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一部系统论述当代政治哲学平等正义理论的学术专著(共19万字)。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是一个社会体制分配各种资源时的根本原则,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平等正义的原则和标准,也需要从理论上证成其正当性、合理性。本项目研究当代政治哲学有关平等正义的理论,全面地分析和比较平等正义理论的各个代表性观点,深入追踪其具体的论证和所依据的基础原理,确定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来源和当前地位。通过反复比较和反思的平衡,确定最适合具体社会状况的公平正义原则和政策举措。所采用的是建构主义与经验分析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规范意义的建构表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当遵循的原则,论证从哪些基本理论前提推导出其结论。但抽象的正义原则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状况和实现的条件,因而需要通过总结中外实现正义的社会改造和变革的经验来检验正义的原则。以此来确立适合中国社会的平等正义原则。其主要理论观点和创新的内容分述如下:

    1.分配正义论。梳理总结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围绕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展开的重要争论,正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流变,各种正义理论诉求的立足点及其差别,正义原则上的左右之争,左派批判理论家(如G.A.科恩)对罗尔斯的批评。专门讨论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道德基础,他尽管把正义观解释为政治的而非形而上学的,不依赖于广包的宗教或哲学学说,但强调普遍的正义观念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基础,包括道德基础。公平正义包含了对公民美德和宽容美德、理性和公平感的美德等观念所作的解说。罗尔斯强调其政治自由理论是一种“道德观念”,以最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后盾,这就包括尊重人、把人当作目的的道德公理。

    2.方法论。总结了正义理论的两种主要进路:先验制度主义的进路和经验的进路。先验制度主义的正义观在论证方法上从先验的理念出发,从假设的前提得出带有普遍性的正义原则。但是,先验制度主义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原因是所依据的思想理念前提的明显差别。而经验的现实进路选择现实生活中关涉人们生活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比较,用社会选择理论进行分析筛选,得出比较的正义原则。通过分析比较,显示两种主要进路在方法论上的强项和弱项。这是正义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点。

    3.平等论。总结了平等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讨论了近年热门的运气平等主义,道德应得问题,结果平等还是机会平等,人格与权利平等,经济社会差别中的平等原则。(1)在讨论了工具论的平等主义与内在论的平等主义之间,派生性的平等主义与非派生性的平等主义之间,目的论的平等主义与道义论的平等主义之间的区别之后,探讨了对结果平等论的若干反驳,其中突出的是帕菲特的拉平反驳,以及以优先论和充足论取代结果平等论的理论诉求及其可能性。目的论的平等主义将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的结果平等设定为终极目标,认为其本身就是好的,忽视了平等的要求也要受正义和正当性的制约。结果平等的平均主义无法面对强行拉平对人的自由权利的侵犯,也忽视了正义的其他价值,如通过激发人的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带来的更大更长远的福祉。法兰克福、内格尔和帕菲特等人所主张的优先论或充足论试图避免人们间的横向比较,而是通过绝对生活水平的核查来保障每个人拥有足够多的东西,或者是优先让状况最差的人得益。这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保底原则,并不给中等收入及以上的人设置上限。保障各种自由权利的平等包括机会的平等,则是这种承认差别前提下所优先承认的平等原则。当代政治哲学就平等主义的这些理论争辩有助于澄清什么样的平等诉求才是可欲、可行的。(2)集中讨论了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在批评了福利平等的若干表现形式的问题之后,德沃金强调,只有资源平等才是可衡量、可实施的、普遍的平等主张。资源分为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人格资源平等要求充分考虑地对待权利,政府应当同等地关怀和尊重每位公民。(3) 机会平等与运气及个人选择的责任问题。差别原则在承认经济和社会差别时,要求有利于最不利者,并且保证机会的公平平等。运气平等主义把自然的偶然性导致的差别视为坏事,因而主张为人的坏运气提供补偿。德沃金认为应当解除个人因其运气不佳的处境而产生的结果的责任,但不应解除其对出自自身选择的结果的责任。差别原则未将导致劣势的自然偶然性与个人自觉选择的责任相区分,因而有必要对此予以适当的修正,即对于自然偶然性导致的劣势者,应给予积极补偿,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平等,而对于个人自觉选择导致的劣势者,只能适度地予以援助,以避免激励机制上的奖懒罚勤。

    4.正义理论的能力进路。阿马蒂亚·森所采用的可行能力的方法要求,在评价生活时,不仅关注人能过上怎样的生活,而且更关注在各种生活方式间作出选择的自由。分配正义不只考虑从一个人事实上的最终选择结果来看到的选择,还要考虑更宽广的选择过程,特别是从其可能做出的其他选择,即从“全面结果”来看待其过自己珍视的生活的能力,由此来评价。努斯鲍姆则扩展了罗尔斯的核心理念,深化和细化了森的正义原则,列举并阐述了多元化的核心能力清单,深入论述了能力正义理论。并将此理论扩展到全球正义和非人类的动物领域,发展了正义理论的新进路。

    5.权利论。讨论了公民的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自由权的内涵和意义。集中探讨自由至上主义的自由平等观,该理论只承认机会平等,要求遵守程序正义,而不是结果平等。法治即是建立在程序正义之上。个人对其自身的权利,对私人财产权的践行权是最重要的。政府是市场的守夜人,致力于维持市场秩序,对于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则不必干涉。其主要限制条件是所谓洛克条件,即参与者必须给他人留下足够多的、好的东西。从哈耶克到诺齐克的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只承认这种权利的平等,坚持程序正义的基本原则。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者则主要主张两个核心的观点:一是个人拥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权,二是自然资源应以某种平等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认为这是兼顾自由与平等的一种途径。要求由人们共同拥有自然资源,主张允许未经他人许可而使用或占有自然资源,但限制条件是他人福利上的机会平等。个人超出机会平等份额的部分,需要给那些不足的人给予补偿。这有别于激进观点所主张的结果平等,并且以福利平等的原则对洛克条件作了广义的解释。

    6.现实正义论。从理论探讨转向现实的追问,讨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中正义与平等问题,主要是再度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对待公民的正义要求,以及再反思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转型期突出的问题是如何界定、阐释和落实平等,实现哪些方面的平等。需要促进人的机会平等,而不是不加区别的结果平等,这就要求在平等与效率关系上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有可能实施基本生活需要上的福利平等,在此之外多样化的消费则主要通过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来实现。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难以激励勤勉,但太大的收入差距也会导致社会危机。应当实施正义的差别原则,使最不利者获得最大的收益,加强并实施更广的社会福利。平等地尊重和关怀所有的公民,力争机会平等,克服公民在就业、择业、受教育、任公职等方面真实存在的各种歧视和特权现象。程序公正要求公民在市场准入上的自由权,克服垄断和变相垄断,坚持法治,维护司法公正。

    7.重叠共识论。讨论当代多元社会的稳定性基础,重叠共识、政治对话与合法性的关系。罗尔斯认为,人们为了避免社会混乱,宽容各自持有的信念和广包学说,致力于形成和服从重叠共识,以达成维护宪法秩序的目标。阿克曼则主张,形成共识的必要途径是开展政治对话,并系统论述了对话的原则、要求和意义。开展对话需要保持超越各自信奉的价值观和道德真理的中立立场,从而有必要防止内心独白式的、直觉主义的思考模式,并避免采取所谓“优胜策略”和“转换策略”。对话所要求的约束原则是合理性、一致性和中立性。合理性要求对话符合逻辑,以理服人,以此来证明自身进行的资源分配是正当的。约束对话的中立性原则并不是无是非观,而是强调正当优先于善。政治对话的中立性原则不但适合于一个国族之内,也适合于全球的所有社会。

    8.全球正义论。讨论世界主义视角下的全球正义问题。其普遍正义的理论诉求,伦理观世界主义、法律世界主义和社会正义的世界主义是其主要的表述。该理论把普遍的价值评判标准应用于全世界,要求平等地对待世界的每一个人,而不论其出身、种族、国籍、性别、教育和文化及宗教的背景,尤其不能以国族或区域等归属的理由降低对个人的平等考量,个人是道德评价的终极单元。本项目还论述了平等主义与全球分配正义的关系。平等主义在国内语境中要求平等对待一切个人,在全球语境中则是平等对待所有国族或人民。国内正义上的运气/选择的区分和运气平等主义可以推广到全球,对因缺乏自然资源和资质而贫困的人民,应给予大力救助,改善其自然资源条件,使之过上体面的生活;对因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而贫困的人民,援助的目标是满足最低限度的人道主义要求,同时有必要促进其进取的努力。

     

        该项目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平等正义理论,比较分析了不同流派各自强调的价值观和所持的论据,解析了各种平等正义论和方法论的特征、强项和弱项,探讨了不同社会状况下正义原则的适用性、普适性。这些理论探索有助于我们深化和发展政治哲学的平等正义理论,为政治哲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由此寻求适合中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平等正义原则和革新举措,对我国公平正义的分配方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体现出本理论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