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与实证研究
    2022/2/22 10:29:33    点击量:10412
  •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负责人:杨勇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批准号:18BGL144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一是,互联网及其应用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中,互联网及其应用与社会经济诸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以互联网及其应用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全新变革的同时,也成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是,新基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条件。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国“新基建”的重点之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持。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及其应用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重塑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三是,新冠疫情凸显数据的要素作用。新冠疫情之下,“新基建”为旅游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借助互联网及其应用,旅游业价值链上的要素供给者根据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组织、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对品质化和个性化定制的旅游需求,契合了旅游需求内涵和结构升级,也成为促进消费、加快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实体性支持条件。旅游交通是链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通道要素,是旅游系统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变革了人民的旅游出行方式,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互联网及其应用和高铁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中的交互性影响,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制和途径。

    (二)研究目的

    一是,探究数字经济时代供给侧改革新动能。我国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旅游者需求的实现和满意度的提升,而且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实现的关键瓶颈。互联网及其应用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激烈的变革,本课题基于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视角,关注“旅游业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对于科学落实宏观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探究区域旅游业均衡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空间聚集和区域差异是一个显著经济社会的现象。本研究以旅游业聚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为背景,对于准确认识影响我国旅游业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寻找和设计恰当的发展路径,促进区域旅游业“在聚集中走向平衡”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是,探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旅游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旅游业供给侧到底依靠何种方式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旅游业“虚拟”聚集不仅具有工具性,也具有目的性。本课题认为,旅游业要素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聚集,以及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间的协调互动,转换了旅游供给侧的结构条件,使传统以旅行社为主导的旅游业价值链模式逐步转变为依托互联网及应用平台的旅游业“虚拟”聚集、以旅游者需求为主导的旅游业价值链运作模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落实提供了鲜活的中国样本和原创的中国经验,有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提供中国方案和道路。

    四是,强化旅游研究的可科学性和规范性。本课题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尝试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与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省域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水平等变量,综合考量互联网综合发展及应用水平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分析和全面刻画互联网及其应用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机理,采用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强化旅游业研究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二、成果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当前,产业聚集已成为旅游业在地理空间存在的有效形式,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等都表现为有关旅游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实体”聚集。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聚集越来越表现为网络化的虚拟运作方式,原有地理集中式产业聚集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基于网络环境的旅游业“虚拟”聚集渐成趋势。

    基于互联网及其应用的旅游业“虚拟”聚集实践,已成为有效的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以“地理集中”为特征的旅游业“实体”聚集模式和机制,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实践。这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富有创新潜力的一个领域。本课题着眼于互联网及其应用与旅游业聚集的关系,探讨互联网及其应用在延伸旅游业链、影响区域旅游业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解释视角,进一步探索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具体说来,课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机制,分析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效应及问题,实证检验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有关命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首先,借鉴产业集聚等理论,归纳分析旅游业“实体”“虚拟”聚集特征、结构和机理。重点归纳、分析了旅游业“虚拟”聚集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无边界产业生态体系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运作过程及作用机理,构建了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运行体系。

    其次,选取特定案例,对旅游业“虚拟”“实体”集群协同发展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验证旅游业“虚拟”“实体”集群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模型,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具体说来,本课题选取选了携程、小红书、美团等典型案例,结合有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对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再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更为广泛的调研分析,本课题基于可操作性,构建、选取恰当的变量和模型,对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有关命题进行测度和实证研究,以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

    (二)重要观点

    一是,旅游业质量是理论界正在深入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业态,旅游业质量由旅游者定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体现为以旅游者为中心,各种资源或要素围绕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所进行的动态组合。因此,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适应旅游者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维度之一。

    二是,互联网及其应用驱动旅游业提质增效的过程,既是在旅游者多元需求主导情形下,以互联网及其应用为基础驱动旅游及相关产业要素创新和拓展,推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也是驱动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过程。

    三是,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及其应用正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互联网及其应用通过提升地区旅游市场吸引力、增强地区旅游业密集度、提高地区旅游行业竞争性的方式促进了产业效率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四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了实体性的流动性支持。“虚拟”“实体”打通、时空约束打破、资源要素整合,使得区域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复杂的挑战。高铁对旅游业发展影响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对互联网及其应用作用的抑制性调节效应,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五是,随着国内旅游业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跨越行政地理空间边界连绵聚集的新态势。因此,传统聚集指标无法捕捉中国旅游业跨越行政地理空间边界连续成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旅游业蔓延聚集”概念,则可以更为准确地刻画跨越行政地理空间边界的旅游业聚集现象。

    六是,旅游业蔓延聚集体现了旅游业跨越行政地理空间边界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从互联网及其应用下旅游业“虚拟”聚集的综合视角,可以追踪中国旅游业在空间上连续聚集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范围。在旅游业“虚拟”聚集下,旅游业跨行政地理空间边界的整个过程表现为“旅游资源和产品要素感知和识别à创新旅游资源和产品要素à跨行政地理边界涉入à跨行政地理空间边界经营à颠覆旅游业传统的运作模式”,即旅游业通过跨行政地理边界涉入新的旅游业资源和要素空间,实现旅游业资源和要素“池”的拓展,而旅游业资源和要素“池”的拓展有助于旅游业形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动态需求,在凸显旅游者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旅游业商业模式,从而实现旅游业的蔓延聚集。

    七是,基于旅游业“实体”聚集整体空间蔓延形态进行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了完全不同于从地区层面对旅游业“实体”聚集进行评价的结果。旅游业“虚拟”聚集对旅游业“实体”聚集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呈现负向的影响,显著抑制了旅游业在整体空间上的蔓延集聚,促进了区域旅游业均衡发展。且互联网综合发展及应用水平与旅游业蔓延聚集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关系,说明了提升互联网综合发展及应用水平的必要性。

     

    三、主要价值与影响

     

    (一)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已上升到新的高度。基于网络空间的旅游业“虚拟”聚集实践,已成为有效的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以“地理集中”为特征的旅游业“实体”聚集模式和机制,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实践。这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富有创新潜力的一个领域。课题着眼于互联网其应用与区域旅游业聚集的关系,探讨互联网及其应用在延伸旅游业链、影响区域旅游业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解释视角,并进一步探索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二)开创新的分析视角

    旅游业聚集“虚拟化”是解决“实体”聚集不足、实现旅游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是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带动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使旅游业“实体”聚集实现了从内容上的“封闭”走向“开放”。在地理空间上,则突破了“实体”边界的封闭性,使旅游业聚集呈现“蔓延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

    (三)提供新的理论贡献

    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的协同发展,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课题在梳理旅游业聚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以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旅游“虚拟”聚集与“实体”聚集的协同发展过程,拓展了旅游业聚集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业聚集理论体系。

    (四)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其一,综合案例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法,基于单案例及多案例的综合方法,识别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路径和机制。“由点及面”,展开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提炼理论框架,拓展现有理论。

    其二,创新构建变量。针对传统聚集指标无法捕捉我国旅游业“实体”聚集跨行政地理空间边界连续成片的聚集现象,创新指标体系测度旅游业在连续空间上的“蔓延聚集”程度,探索旅游业蔓延聚集的空间存在形式。基于多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尽可能弱化数据质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其三,计量实证探索。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门槛效应、分位数回归系统性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互联网综合发展及应用水平的线性效应、非线性效应和异质性效应等,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

    (五)设计新的对策建议

    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协同发展、以及区域蔓延聚集形成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旅游业“虚拟”“实体”聚集的特征、结构和形成机理,从政策效度、着力点等角度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