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2019/5/24 16:24:42    点击量:14094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历经两年半左右的研究,基本完成既定目标。两年多以来,我们按照全国社科工作办的要求,遵循课题设计思路的主要研究路径,围绕中国对外投资与全球价值链理论融合与拓展空间过程中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转型作用、所受到的限制及可能的机会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对外投资切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转移边际产业,化解产能,促进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中国对外投资速度持续加快,2014年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现已成为全球对外投资中的前三名投资大国,据商务部、外汇局的最新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1298.3亿美元,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中国的对外投资动向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中国对外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全球价值链定位低和价值链附加值低,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的问题,此外,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中国产业转移、化解过剩产能,并在对外投资中平衡好地区间的价值链布局,是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问题。并针对中国投资结构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以及投资结构如何均衡以适应边际产业转移、产能化解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对外投资结构全球价值链的升级问题以及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布局问题。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围绕上述问题,我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以下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1、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一章)

        我们的研究发现,随着二战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革新带来的企业产能的升级使得跨国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贸易全球化的加深,导致发达国家将生产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分离和国际分工,同一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和针对最终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环节通常不再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国家完成,而是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呈现出空间上的可分割性,同时生产活动也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快速的功能性整合,即全球价值链的全球分工开始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体现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上紧紧围绕着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升级两个方面展开相关问题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对升级(包括经济升级与社会升级)的研究逐渐流行。同时,当前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从关注其动机的研究转向国际直接投资对目标国和母国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而随着全球经济中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FDI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布局的行为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中国对外投资的加速,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全球价值链投资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当前研究重要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将全球价值链理论置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问题中加以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解释和解决中国当前对外投资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产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第二章)

        我们在回顾全球价值链的演进的基础上发现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要求“制造业回流”以及我国要求改善国际分工角色的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面临新一轮的重塑和构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日益深化,产业附加值较低的情况却普遍存在,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表现要低于产业结构更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们的研究发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在21世纪以来在全球价值链中表现最好的产业,在增加值贸易额上是有所攀升的,同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也有所提高,比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有更好的表现。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锁定效应”导致附加值难以提升,但其也积累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部分产业实现资源整合,承担更长的价值链,可能可以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全球价值链提升。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于开放不足制约竞争优势塑造,影响了其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实现机制尚不充分明晰。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对外投资中应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培育竞争优势,采取发展中国家经济属性决定的产业选择次序均衡的渐进突破策略,即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边际产业和过剩产能对外投资的水平。与此同时,应抓住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价值模块重组全球价值链带来的机会,力争实现小部分高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突破。

        3、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

        我们在回顾和梳理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组织结构和规模特征、地理分布和投资主体三个方面对中国对外投资的价值链特征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织与规模特征上正在向多元化结构发展,即从单一国有企业向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并驾齐驱、从中央企业为主向地方企业为主,特别是以东部广东、北京、上海为龙头转变。在投资主体的产业与行业特征上,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所有行业当中位居首位,制造业位居第二位,批发和零售业紧随其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存量增速则是各个行业当中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在地域国别分布上,呈现出由原来的非洲和亚洲两个大洲向亚洲特别是欧洲和北美洲等发达国家集聚趋势,流向中国香港、美国、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等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较高。此外在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也呈现出类似特征,但在行业上倾向更多的基础设施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较多。

        4、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对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进行了分析(第四章)

        该部分我们在从理论上重点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贸易结构效应这三个最主要的价值链提升路径和机理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现实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价值链提升的作用,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效应的强弱,从中探究说明对外投资的结构性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效应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导致的产业转移的确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在不断提升,但同时这种产业转移效应正在逐渐减弱,这主要与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以第三产业,更多的是通过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来对本国的价值链升级做出贡献有关。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方面,我们发现,中国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投资主体存在结构性问题,且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应该高于投资于发达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方面,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主要通过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效率寻求型和创新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结构效应较弱。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中国对外投资中,需要调整中国对外投资主体的结构,在进一步完善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机制同时,鼓励中国企业有资源寻求型直接投资向资源和创新寻求型转变,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投资中的逆向溢出效应。

        5、对中国通过跨国并购完善全球价值链布局问题的研究(第五章)

        我们从全球价值链整合的视角出发,从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宏观)、组织规模(中观)和生产性主体(微观)三个视角来分析中国企业近年来的跨国并购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从地理分布上,中国对外并购的空间整合呈现出由原来的资源丰裕型的国家向技术发达国家转变,并呈现除明显的集聚特征,且有由远至近的趋势,并集中在中国的贸易活跃国。从企业所在行业的组织规模来看,中国也呈现出明显的价值链改善趋势,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全球价值链整合的态势明显,企业股权结构调整也是这段时间跨国并购的特征之一,并正在从行业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变化趋势明显,并购的大部分对象在所在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或一定品牌效应等也正,组织规模上的价值链提升效应明显。生产性主体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征,主体上正从国企特别是央企向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转变,且并购对象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并购企业在技术或产业链上的短板,且并购交易的交易结构设计也日趋复杂,人民币在交易中的使用日趋频繁,金融产品的设计更加多样化,组团、并购基金等多种模式在中国的跨国并购中开始出现。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跨国并购行为正越来越多地围绕着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展开布局,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主要是围绕着获得先进技术、市场空间、管理团队展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对国内并购方企业的价值链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6、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第六章)

        我们的目的是立题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结构的现状与优化路径,找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实施的园区投资战略进行重点阐述。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对外投资结构的优化首先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且“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结构带来了重要影响,其次体现为对外投资企业性质和分布的优化。但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在对外投资的东道国结构上,发达国家日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加强了对来自中国投资的审查力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存在投资环境较差、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当前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也受到各自发展条件和特征的制约,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遇到不同的阻碍。也为脱离之前的产业结构特征,过于侧重经济类项目和大型长期项目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时应结合具体产业和企业的特征,对于产能过剩和技术升级的行业给予不同策略优化措施。在对外投资方式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在传统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投资方式之外进行创新,增加园区建设和联合投资等投资方式的比重。在对外投资产业结构方面,应当突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投资。

        此外,我们还专门针对“一带一路”上的园区投资展开了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园区大致可分为加工区模式、产业带模式、物流商贸园模式、科技城模式、海关特殊监管区模式等。但现有境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受东道国政局和政策变化等的影响的系统性投资风险、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合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开发成本偏高、经营形式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且企业的海外园区运营模式与企业经营特征之间存在匹配难题,园区的软实力投资也有待加强,部分对外输出产能与一些东道国优势产业还高度重合,加剧了竞争激烈程度。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从顶层设计、文化输出、人才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推动海外园区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提供有力保障。

        7、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策略转向及其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研究(第七章)

        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对欧美国家的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企业的并购大多基于瞄准其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等特征,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这些企业所在国的担忧,纷纷对中资企业在本国的并购行为加以限制。因此,我们梳理和总结了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在针对外国直接投资上的监管实践,并将近年来中资企业并购行为在相关国家遭遇的限制作为案例加以分析,探究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遭到限制的原因,并研究相关对策,确保通过并购技术水平在全球领先的企业来高效实现产业价值链攀升。我们的研究发现,近两年来,由于中国企业的并购目标往往针对位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欧美国家在他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如工业4.0、芯片制造等方面感觉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经常以国家安全、劳工保护等理由拒绝来自中国企业的并购要约。这既有这些国家本身政府与民众的战略与文化因素考量的问题,也是因为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战略和策略上存在战略性失误,这包括不了解国际普遍认可的并购规则和习惯,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经验,并购方式和支付手段比较单一,更多地偏好现金支付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针对发达国家的并购中,需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根据双赢原则、低调务实原则、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特征进行并购投资,从而降低潜在的政治和社会风险,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中的品牌价值。

        8、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第八章)

        跨国公司是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是全球投资结构形成的驱动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了助推作用。对于母国而言,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象征,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改善是母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往往是母国政府经济战略构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以跨国公司推动中国对外投资的全球价值链整合是重要抓手之一。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的跨国公司以地方企业为主,且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来源地。我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主要以香港平台为主,占到境外分支企业总数的三成,是中资企业向境外投资的中转平台。且我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主要以批发零售为主,即我国的境外投资仍然以开拓市场为主,其次才是降低成本。此外,中国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方式以开展跨境并购为主,但是总体的跨国经营水平还不够高。针对中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视角出发,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设定本土跨国企业培育标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民营企业资源配置力度,并围绕全球价值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境外投资的专业平台,同时以自由贸易投资网络建设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全球价值链布局。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我们的研究成果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是拓宽了中国对外投资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全球价值链理论引入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当中,从而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并为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二是将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的研究领域从国际贸易拓展到全球投资与资本流动领域,以前对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贸易方面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表明,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不仅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增值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解释全球资本流动中的投资问题,因此拓展了全球价值链的研究领域。

        三是分析统计方法上的创新,我们借鉴了国际上对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和分析的视角,并将其用于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框架之中。原有的全球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基于产业的视角从行业中观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将价值链的思路分解为地理空间视角、投资主体视角和行业组织的视角三个不同视角,并将其用于微观企业和基础案例的分析当中,从而得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结论。

        四是本研究是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我们的研究包括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方面,包括总体状况分析、投资结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对外投资结构、主要投资对象国的法律制度以及跨国公司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全貌。

        2、应用价值

        我们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这主要体现在:

        (1)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对于优化中国对外投资结构,并以结构优化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2)我们对中国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投资的研究和相关对策建议对中国如何在对外他直接投资中发挥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贸易结构效应,发挥资本以跨国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市场空间、先进管理经验的价值链提升效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3)我们对中国对外投资中“一带一路”上的园区投资模式的研究和对策建议为推动海外园区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支持。

        (4)我们对发达国家吸引外资策略及相关制度限制的分析和对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规避法律和制度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5)我们对本土跨国公司按照全球价值链布局的规律进行培育和支持的思路对于培育中国自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社会影响和效益

        我们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撰写的专报《中国园区的模式总结及其“一带一路”复制推广》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成为外贸部门制定对外投资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工作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项目编号:16AJY20
    项目名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最终成果:同名研究报告
    负 责 人:沈桂龙    上海社会科学院
    课 题 组:刘亮、詹宇波、张娟、于蕾、张申、张伯超、梅晓颖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