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
【成果简介】当代家庭代际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2018/7/20 14:53:23 点击量:5716
-
一、研究目的、问题和意义本课题着重分析的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结构因素(福利制度、人口结构)与文化因素(孝道观念、代际继替观念)如何形塑代际关系的变迁。主要是要回答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当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靠什么平衡?即,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证代际关系的互惠互利性?从三个方面入手,理解中国人到底如何看待家庭代际关系的衡平:首先,理解代际间的义务关系以什么方式形成?其次,义务关系如何清偿?最后,可接受的偿还时间是多久?2、家庭还是不是一个共同体?也即,在当前多元文化情境中,家庭生活的道德约束性下降,个体对家庭和家庭资源的依附和利用,是不是就意味着它的制度性意义(对个体的统摄性)衰落了?家庭对个体是手段还是目的,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以此来回应当前中国孝道衰落的大众焦虑,寻找构建中国人和谐代际关系的路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观点和创建我们通过对有代表意义的抽样数据、对座谈会和个案资料的深入分析,描述和分析了与代际关系相关的代际支持与互惠、赡养与养老、孝道与代际情感方面的问题。除了关心被学者普遍关心的人口流动、性别差异视角之外,本研究还专门分析了“啃老”这一中国特有的后现代家庭现象。总体来说,研究结论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代际间的自反性团结我们发现,在中国当下的个体化进程中,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个体化,相反,亲子一体和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过程中得以再造。因此,从代际关系角度看,当前中国家庭是个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资源,也是统摄个体的社会结构,并非个体化理论所预设的那样成为了一种“选择性关系”。虽然代际的协商实践,两代人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和情感化取向,但反思的起点和结果都是关系导向的而非个体导向的。无论是关系和谐还是冲突,亲代和子代在观念和意识上都将对方的未来纳入自己未来的生活预期中。年轻人对父母责任的认定是子代啃老合法性的来源。基于血缘的代际责任强烈地表现出“不可选择性”。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可选择的捆绑关系才产生了代际关系中的爱恨纠缠。在一定意义上,充满矛盾意向(ambivalence)的代际关系是中国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现代社会高昂的生活成本需要两代人共同分摊,青年夫妇对父母经济、住房以及孩子照料、家务分担等有较高的依赖。对于个体生存来说,家庭主义的福利需求更显紧迫。但另一方面,在个体主义文化观念的传播下,子代寻求自由和自我实现的理想更加普遍和强烈,亲子关系中固有的冲突和世代间的隔膜更加激烈。(二)孝道的再生产和转型调查分析资料显示,代际关系中的权力和等级秩序已经衰落,但基于平等和相互性的情感的互动增加。虽然当前中国家庭中,几乎都是由子代掌握家庭事务的主导权,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爱护之意并未降低。基于父母权力的权威性孝道下降而基于情感的相互性孝道上升,此种转型乃是源于孝道内核所固有的相互性和弹性。在心的文化框架中,人只有活在别人的心里、被现世活着的人纪念才有价值,生命才得以不朽。孝,虽然有各种礼仪规范,但那只是其外貌,其内核是亲子之间两心相通的一种境界,“子心知父心即为孝”。儒家文化对祭祀的重视,其蕴意是父母活在现世子孙后代的心里。父母的生存意义,只在儿女的孝心里才得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得不到子女的爱和纪念,父母等于没有做父母。因此,虽然在大众观念里,孝道规范主要是对子女行为的约束,但从父母“活在子女心上”的价值追求来说,孝道对父母行为的规范度更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父母只有成为一个被子女尊敬和爱戴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子女的孝心。否则,只是获得子女提供的基本赡养。这种建立在父母责任伦理上的孝,其逻辑非常符合现代家庭代际交往的情感原则和相互原则。正如本研究一再强调的,虽然基于报恩思想的“无条件的孝”仍具有道德崇高性,但代际实践遵循的是“以心换心”的情感逻辑,子女对父母的孝行来源于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情感和爱,并非源于父母生养而带来的义务。从孝的情感面向看,“孝从心发,尽人所能,孝是不讲物质条件的”。正是因为孝以“心”为核心,外在的孝行表达可以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孝道发生转型而非衰亡。因为代际交往的等价物核心是“心意”,而非客观数量、质量或价格相当的物质和服务,也非一定要还以某种相同的行为。心意对等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标准,有时候甚至无需任何载体和表现,只要对方心里感觉到、领会到即可。正如前面的研究分析显示,父母如果认为子女“记着我”、“心里有我”就会感到满足,认为付出就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所以,即使当下中国社会中,子女的实质性回报已经非常小,孝道在今天依然存活在父母的意识里,并没有造成父母从无限责任的伦理价值领域里撤退。
三、学术价值和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和上海有代表意义的抽样数据分析,以及对座谈会和个案资料的深入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当前中国家庭的代际支持与互惠、赡养与养老、孝道变迁、代际冲突和团结等问题。力图展现现实日常生活中代际关系和文化观念变迁的复杂和多元性,与抽样调查的结果形成呼应和对话。在理论上,本研究力图弥合既有研究中的隔阂与矛盾(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结论冲突;家庭主义视角和.个体化视角的冲突),从社会实践的视角审视中国代际关系以及代际行为所呈现出的文化价值倾向。在研究和分析思路上,本研究试图跳出“个体主义-家庭主义”、“传统-现代”这样的两分框架和思维,整体性地观察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代际关系。本研究是一次对中国本土文化所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尝试,力图突破既有家庭研究的局限,在理论上有创建。虽然研究思路和结果还不够成熟,但一些中间成果也得到同行的认可。比如,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中间成果论文《转型期城市家庭的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集结了本课题重要研究思想,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长文转载,英文版也即将在《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发表。
项目批准号:11CSH021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当代家庭代际文化观念变迁研究最终成果:《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代际关系和文化观念变迁》(专著)
项目负责人:刘汶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 来源: 编辑人: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