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国际人才流动新范式与我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研究
    2018/6/7 15:42:39    点击量:3321
  •     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知识化进程显著加快,国际人才流动的方向、方式及各国引才引智的方法均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迅速崛起的中国试图顺应外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趋势,以全球性经济波动为契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阶段性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阶段性目标与任务,围绕外籍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国际人才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基于这一宏观背景,《国际人才流动新范式与我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研究》的总体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简要回顾了冷战后国际人才流动的新态势,以及国际人才流动方向、方式及引进方法出现的深刻变化,对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思路进行了梳理,并阐释了当前中国“外籍人才引进与国际人才流动制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拟将理论探索与实证调查、文献梳理与社会观察、现状描述与历史考察等有机结合,借助于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

        第二部分 Brain Drain研究范式的解构。首先,从语义学和经济形态演进的角度分析了Brain Drain研究范式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逻辑架构;其次,对这一理论范式的嬗变过程及主要时间节点与概念变化进行了梳理;再次,由西方学术界修补这一概念的诸多尝试入手,分析了Brain Drain研究范式的逻辑困境与时代局限性,并对其研究方法的滞后于研究思路的单向度等内在缺陷进行了剖析。概念的混乱与泛化虽为表象,却深刻反映了这一范式无法超越的时代特质,即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必然出现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相互抵触,以至于提出的很多应对措施要么过于理想化而无法落实,要么进一步加剧而不是缓解Brain Drain状况。总体而言,这一研究范式是在冷战时代背景下基于西方工业经济学发展而形成的,代表了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冷战时代的技术移民立场与政策诉求,既难以适应冷战终结之后的全球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更无法解释崛起中的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利益诉求与政策走势。

        第三部分 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研究范式的建构。在对Brain Drain研究范式进行解构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以往二十年中西方学术界在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诠释国际人才流动现象方面的学理尝试: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重新界定基本概念;二是从人才自身的合理需求出发,分析跨国人才流动问题;三是将新兴经济体的人才回流作为新的研究热点。随后,报告从概念建构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向“人力资本国际迁移”研究范式转型的现实条件,对传统范式与新范式的研究假定、思路、方法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当下的时代发展需求与历史演进规律出发,从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生的阶段性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发,从崛起中中国的发展走势与国际人才竞争位势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跨国迁移决策的动力机制转变,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对其个体及迁入国的成本及收益,阐述了范式转型与政策转型的内在机理,从而为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外籍人才引进与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第四部分 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从理论上讲,外籍人才是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对象,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外籍人才引进方式和过程,并非所有的外籍人才均可成为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对象。这一部分简要梳理了第一支外籍人才队伍(外国专家)的形成过程,并对此过程中一般性外籍专业技术人才(“洋打工”)出现于中国人才市场的现象进行了剖析;然后,对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华外籍华人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移民历程回溯和现状描述;外国留学生是中国境内迅速壮大的外籍人才队伍,但迄今并未被纳入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考量范围,从而导致了中国只有留学生教育市场、没有留学人才市场的全球罕见的奇特现象,但这并未阻止这一队伍本身的持续壮大,国家和地方性政府奖学金体系的形成加速了这一进程。首先,报告分析了政策转型的内在依据,即中国在国际人才流动中的位势提升,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海外人才的回流规模持续扩大、海外人才的回流意愿不断提高与滞留率稳步下降、在华外籍人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次,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分析了外籍人才在华政策及社会需求的深刻变化,重点是对“绿卡”的基本内涵、发放顺序及范围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 我国外籍人才政策转型与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外籍人才引进工作不仅涉及到迁移目的国与迁移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而且牵涉到迁入国与迁出国之间的法律责任问题,以及外籍人才自身与迁出国之间的法律责任问题。因此,我国在进行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科技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出发,从中国现有法律体系及上位法依据出发,从中国社会文化及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外籍人才引进和国际人才流动政策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风险评估,并将潜在风险纳入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考量范围,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治安全维度的风险评估;二是国家经济安全维度的风险评估;三是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维度的风险评估。基于风险评估与国际经验辨析,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外籍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演进过程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任务,并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维度研究了当前我国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现实条件,尤其是全球性经济波动所提供的重要历史契机。随后,围绕永久居留权问题,对中国国际人才流动制度设计中的长期国籍争议进行了分析,将恪守“单一国籍”作为中国外籍人才政策抉择的政治前提,将人才引进与规范管理作为制度设计的双重目标,将外籍华人人才、外国专家和外国优秀留学生作为国际人才流动引进的主要对象,规避了一般性外国专业技术人才来华从业问题,但兼顾随迁与亲属团聚类移民需求。然后,在总结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恪守上位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秉持“迁移权与定居权分离、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分离、居留资格与国籍权属分离”的原则,主要从移民配额、移民担保、职业清单、评估指标、直系亲属团聚等几个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外籍人才流动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设想。




    项目批准号:12BGL061
    项目名称:国际人才流动新范式与我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研究
    项目负责人:高子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