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
    2018/5/8 13:57:15    点击量:4883
  •     一、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建国以来,随着地下出土战国秦汉简帛古书材料的日益丰富,简帛古书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焦点,成果异常丰硕。简帛古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不同程度的整理,见有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艺文印书馆,1993年)和《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刘信芳《楚简帛通假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以及白于蓝所撰《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和《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六种。以上诸书给当前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材料来源方面存在局限。《古字通假会典》对简帛材料有所涉及,但仅限于马王堆帛书《老子》一种。《古文字通假释例》和《古文字通假字典》相对来说对简帛古书的材料有更多引录,但仅限于2004年之前所公布的材料,对于近十年来所公布的多批大宗材料则未能收录。另外,从编写体例上来讲,此二书与《古字通假会典》一书不同,为举例性征引,而非周遍式征引,不便于使用者了解简帛古书通假字的全貌。《楚简帛通假汇释》和《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材料来源仅限于战国楚简帛,而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秦汉简帛材料则并未收录。《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收录材料相对较为全面,但自该书出版后,上博楚简(第八、九册)、清华大学藏楚简(第一—六册)以及天水放马滩秦简、岳麓秦简(第一—四册)、银雀山汉简(第二册)、北京大学藏汉简(第一—五册)等多批大宗新材料亦陆续公布,该书均未能收录。其次,随着新材料的陆续公布以及学界研究的深入,以上诸书的部分学术观点均存在修订完善的必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对目前所见战国秦汉简帛古书的通假字进行全面系统的汇集和研究整理。

        本课题的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战国秦汉简帛古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同流传至今的同时期古书相比,通假字在简帛古书中所占的比例要高得多,而且简帛古书未经任何篡改,是古人留下的原始资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用字情况,为研究汉字的使用和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对简帛古书文字通假材料加以研究整理,学术价值更高。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为今后简帛古书的整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出土战国秦汉楚简帛古书材料的日益丰富,简帛古书的研究已经成为古文字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方向,新材料和新的释读成果层出不穷,故有必要对以往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为今后出土简帛文献的准确释读提供依据,供今后研究者参考。三、简帛古书文字材料是比传世古书更能反映先秦语言实际情况的语言学材料,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古音韵学的研究将会有所助益,对传世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训释以及对古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亦将有所促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是以战国秦汉简帛古书中的通假字为研究整理的对象,所涉材料总计二十四种。其中战国简帛有楚帛书、信阳简、郭店简、九店简、上博简(第一—九册)和清华简(第一—六册)六种,秦代的简册书籍有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关沮秦汉简牍、龙岗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第一—四册)六种,汉代简帛书籍有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第一、三、四册)、阜阳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第一—五册)、虎溪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第一、二册)、孔家坡汉简、大通汉简、汉长安城未央宫汉简、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敦煌悬泉月令诏条虽并非简牍帛书材料,但因其内容亦与书籍有关,故本书亦予以收录)、尹湾汉简和武威汉简十二种。所涉原始材料的底本达57册(或篇)之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将上述简帛古书中的通假字辞例收集齐备,并在全面收集海内外有关简帛古书文字考释和文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学术著作、报刊论文、网上论文甚至网络论坛的跟帖)的基础上,将所收集到的通假字例按照一定次序编排整理成一部便于检索利用的工具书。

        本课题的预期研究目标有两个:一是计划编撰一部帮助读者认识、判断战国秦汉简帛古书文字通假现象的字典,带有工具书的性质。二是计划利用对与项目相关材料的整理研究,在结项前发表学术论文五到八篇。

        目前来看,本课题已经完成上述预定研究计划,具体完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编撰完成了《简牍帛书通假字大系》书稿,总字数约260万字。(2)项目负责人独立出版学术著作一部;课题组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篇(参后页),其中项目负责人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15篇,课题组其他成员(即本人所带在读博士研究生)发表4篇。

        通假字典编撰方面,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是借助电脑技术,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材料间的互相比较,汇集各种例证来对简帛古书所见通假字作穷尽性的研究和整理。研究过程分为三步:(1)广泛收集简帛古书文字材料及海内外有关简帛古书的研究成果,将涉及文字考释和文本研究的论著尽可能全地收集在案,以备研究中审阅查考。(2)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择优录用;对以往未曾解释过的通假字,详加考证,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目前尚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通假字,排列辞例,供今后研究者参考。(3)参照《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白于蓝编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编撰体例和编撰方法,将所征集到的通假字依照王力古韵三十部的次序编排,书后附条目索引和笔画索引,以方便读者翻检查阅、比较参考。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突出特色体现为三个特性:完整性、准确性和便利性。完整性是指本课题要尽可能全面地、详尽地将现已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中的通假字例汇集在一起,真实的反映战国秦汉简帛通假字的全貌。准确性是指在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所收通假字在释读上准确无误。便利性是指对所收通假字例依照王力古韵三十部的次序编排,再附以条目索引和笔画索引,以方便读者快速检索。这三个特性是以往研究成果中所没有的。

        本课题的主要建树有两个方面:(1)共收集通假字头9655个,字头单字总数达7727个,所涉声系985个,总字数约260万字,是目前学术界有关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的最完善最详尽的资料汇总。(2)加注“按语”4000余处,使得当前学界有关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得以集中体现。“按语”部分有些是对学界当前已有最新研究成果的择优录用,有些是对原整理者观点的补充说明,还有大量是笔者在编撰是书过程中所提出的最新研究心得和独立见解。

        中期成果方面,本课题自立项以来,项目负责人独立出版学术著作一部,课题组各成员利用对与项目相关材料的整理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九篇(CSSCI刊物16篇)。其中项目负责人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15篇,课题组其他成员(即本人所带在读博士研究生)发表4篇。学术著作是《拾遗录——出土文献研究》,收录项目负责人各类研究论文36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2017年出版。上述专著和文章在充分吸收和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原始材料的积累与整理,坚持“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创新性和主要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字形为依据,注重原始文本的复原整理,对相关文字加以考释,对部分文句进行了新的诠释。(2)依据出土新材料,对传世和出土文献中的相关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并力求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1)简帛古书的研究已经成为古文字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战国秦汉简帛古书中的通假字进行全方位整理,能够为今后出土简帛文献的准确释读提供依据,供今后研究者参考。(2)简帛古书文字材料真实可靠,通过对其中通假字的整理,能够为今后古音韵学的研究、传世文献的整理、校勘和训释以及对古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很大程度的便利。

        在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方面,本课题利用对与项目相关材料的整理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备一定学术质量的学术论文十九篇,目前部分已发表论文的主要观点已经为学界同行所接受认可,正在形成积极的学术影响。本课题的前期成果《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一书于2014年10月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于2015年12月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本课题是在该书的基础上有增补了近100万字的材料,并对前书的部分学术观点进行了必要修订。


    项目批准号:14BYY163
    项目名称: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
    最终成果名称:《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专著)
    项目负责人:白于蓝    华东师范大学
    课题组成员:段凯、王锦城、吴祺、周悦、杨欣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