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项目进展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党和国家权力监督理论体系与制度创新”开题报告会举行
    2021/11/9 14:17:24    点击量:19376
  •     2021年11月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李辉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完善党和国家权力监督理论体系与制度创新”开题报告会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周旺教授担任主持人,参会嘉宾包括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肖卫民副处长,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明明教授、刘建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商红日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红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魏昌东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吴海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涂文燕。

        本次开题报告会分为致辞、课题汇报、嘉宾研讨、课题组回应与自由讨论以及总结环节。肖卫民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系列建议同时,也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了更多要求。而李辉教授申请课题名称和内容正逢其时,必将在未来两年内取得相当进展。针对其时间紧、任务重特点,肖卫民副处长希望各位专家在会议上围绕“有限目标,有限要求”原则,相应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希望李辉教授研究团队能将理论研究、咨询服务和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圆满完成课题任务。

        陈明明教授指出,李辉教授之所以成功胜任此一项目,同他长期努力实际上密不可分。从博士阶段开始,李辉教授已经在反腐败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十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李辉教授主持的这项重大课题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要意义,并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的从严治党理念提供了学理资源。

        在致辞环节结束后,课题负责人李辉教授进行了课题汇报。李辉教授首先表示,其研究背景乃是紧密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和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等重要精神,从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的设定、国内外研究情况的综述、课题研究框架的拟定、以及五个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自需要回答的重点问题,向与会专家做了详细阐述。

        与会专家在充分听取开题报告后,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商红日教授首先指出,从开题报告的陈述内容来看,李辉教授已将学术关切、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充分结合,相信其定能更有突破;其次,商红日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权力监督研究尚处于“进入高原领域,有了‘高原反应’,却无法迈向高峰领域”阶段,预示着李辉教授研究课题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在基础理论上辛勤耕耘,在研究方法上有所转变,在权力来源上深入思考。刘红凛教授也就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提出了数项建设性意见,研究者必须清晰设定研究重点,在核心研究目标上取得突破。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权力监督”对不同主体价值,考虑对不同取向加以统合。魏昌东教授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对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在监督对象上要注重将“关键少数”和“全体公职人员”相统一,在监督制度创新上要注重将实践变化和理论创新相统一,在研究目标上要注重将“为什么”和“怎么办”相统一。吴海红教授认为,研究者应从增强权力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出发,系统开展理论建设与实证研究。同时还需要深入思考,权力如何在“关进制度笼子”后仍然保持活力,确保公共权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向作用。涂文燕结合了本人最新研究认为,权力监督体系建设与机构改革进程密切相连,必须重视系统间协同效应,才能真正提升前者效能。

        刘建军教授进行总结。他强调,研究核心理论务必简约,从而增强其内外有效性和传播性;其次是从“大历史观”为出发点,强调从“流程式分工”的角度来理解“监督”这一核心概念,要有意识地与西方国家权力监督体系则的“职能式分工”相区分。最后,刘建军教授希望课题研究可以上升到涵养中国政治文化高度,为“党和国家千年大计”树立远大的价值追求。

        最后,李辉教授对各位专家提出宝贵建议深表感谢,认为专家评论对项目研究开展极具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在此,课题组将认真消化和汲取各位专家建议,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力争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