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第一场,陈勤建教授谈“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联动和共同发展”
    2007/10/13 14:46:19    点击量:6591
  • 2007年10月1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校庆终身教授学术报告月”开讲,第一场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陈勤建教授主讲,题目为“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联动和共同发展”,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对外汉语学院会议厅举行。

        陈勤建教授以酿酒技艺为例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讨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生产技艺与表演艺术两个层面,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着眼于表演艺术层面。陈勤建教授认为传统工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曾经有发达的传统工艺,酿酒、棉纺、铸造等方面都曾发展出高超的工艺技术,因此对这些传统工艺的保护不仅有文化上的意义,更可能对技术发展有所裨益。

        对于传统表演艺术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勤建教授认为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即有高雅也有民俗,使各种层次的综合。当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陈勤建教授指出两点,一是对文化脉络的传承,一是保障文化安全。具体到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陈勤建教授以上世纪30年代上海“大世界”舞台为例说明作为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上不仅需要国际化的层面,也需要融汇本土的、传统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丰富其国际化大都市内涵。

        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勤建教授提出自己的四点看法: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回到生活中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脱离生活便丧失生命力,也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流淌”。其二、提出建设文化生态场的概念。要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得以存在的那种生活方式、环境结合起来,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在的“生活相”“生活场”。再次,要通过实践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以实际的行动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民俗、艺术等各种内容。最后一点,也是针对长三角地区陈教授所特别强调的,即联动与发展。陈勤建教授认为长三角地区各地方地域环境相近,文化上也相近,各自的民俗、传统工艺等也都很相近,因而尤其应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强协调与合作,唯有联动协调才能更好地保护。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上海应该成为一个舞台,“展示整个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

        讲座中,陈勤建教授将长三角地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娓娓道来,各种民俗、传统艺术、传统工艺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会场笑声阵阵。



        欲了解更多本市学术活动信息,请登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信息平台”。








    信息提供: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