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活动
    陈平原教授作客华东师范大学,畅谈“长向文人供炒栗”
    2007/12/26 17:42:40    点击量:6898


  •     2007年12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的精彩学术报告。

        陈平原教授的报告以“糖炒栗子”这一美味为例讨论历代文人的记载和情怀,来敷陈作为文学、文化、政治的饮食。陈平原教授理解的“味”不仅是味蕾的味道,而且是知识的积累、历史毕竟的内涵。

        陈平原教授分别从生吃和熟吃栗子的两位著名文人——苏辙和陆游讲起,通过对苏辙的《服栗》一诗分析提出:为什么明清后文人知道生吃栗子可以健体治病,但却更倾向“熟吃”尤其是“糖炒栗子”的问题。通过和清代乾嘉学者赵翼、郝懿行关于炒栗的文章比对,陈平原教授认为“糖炒栗子”在陆游的诗和笔记中代表了是某种不便言明或无可言语的故国情怀和家国之思,这一点周作人在1937年也曾指出过。陈平原教授又介绍了周作人和他的学生顾随谈炒栗的文章以及他们在抗战时期同样在北平不同的选择、命运,陈平原教授通过上述人物的记载、分析指出,“糖炒栗子”因代表家国之思、故国情怀而成为蕴涵着民族大义的符号,“美食”迅速转化为政治。

        陈平原教授又通过对清代的袁枚和近代的唐鲁孙不同时期文人对美食的记载和文章指出:“糖炒栗子”如果仅是因为其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故国之思恐怕也不能流传长久,其与特定岁时相连包含浓烈的岁时记忆故“别具风情”,“糖炒栗子”的诱人不仅在于味道,还有场景,糖炒栗子过程本身具有表演性,它即可供认品味也可通过香味的弥漫和表演的过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其价格低廉不论贫富均买得起,吃相也不难看, 又有深刻的文化情怀,正因此“糖炒栗子”不受环境制约,能雅能俗、可入诗、入文、入画。

        陈平原教授总结指出,“糖炒栗子”确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种美食小吃兼及琐事与典籍、日常与历史、个人趣味与集体记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讲座在大家几次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