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活动
    “中国城市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5/13 11:44:50    点击量:7760

  •     4月12日-14日,由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于英国小城莱斯特合作召开“宜居之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城市史研究” (The Habitable City)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以全球化的视野,围绕重新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的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分为“城市与消费”、“城市与安全”、“社会主义城市”、“城市与身体”、“城市规划与认知”5场讨论,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林涛(Toby Lincoln)博士致欢迎词。莱斯特大学城市史研究中心主任Prashant Kidambi教授主持圆桌讨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邵建、助理研究员徐涛、赵婧应邀前往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

    在五个分会讨论中,(1)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张宁以“近代上海的跑马”,莱斯特大学的Jennifer Smith Maguire以“当代上海的葡萄酒”个案研究对“城市盛行的消费文化是否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子”问题分别予以回应,她们的研究共同展现了中西交冲下中国城市错综复杂的消费景象,中国人被改变,也改变着这些源自西方的消费文化。(2)围绕“兵荒马乱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如何维系日常运转”问题,徐涛关于上海万国商团的研究揭示了近代上海城市安全体系的多重面向;台湾中研院的林美莉关于1940年代上海米店的研究,复原了“米”作为市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分配流程;曼彻斯特大学的Aaron Moore则从孩童或可以说青少年撰写的个人文本中,解读乱世(1929-1949年)中的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状态。(3)围绕“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城市是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约克大学的Jon Howlett以解放后上海道路名称的改变为切入点,细致分析了中国城市新主人的统辖方式和发展思路的改变;日本上智大学的Chris Hess以大连为研究对象,纵观其百余年城市发展史,重点讲述了1949年之后大连城市中的诸多变迁;邵建将研究重心转向近现代上海城市中的族群歧视,以及可能发生的族群不断融合的倾向,对城市和谐充满信心。(4)身体所引发的冲突和改变是近代中国城市的关键话题之一。阿伯丁大学的Isabella Jackson、赵婧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周东华,虽然研究对象有异,分别为上海工部局的公共卫生举措、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和杭州的教会医院,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近代城市化中急剧改变的医疗体系和中国人的卫生认知。(5)围绕“城市规划与认知”,学者们则不再细究城市细部,而是从宏观角度思考城市。莱斯特大学的Ming Lim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了再思考。剑桥大学的Leon Rocha介绍了中国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张竞生的城市规划理念,并将之与西方“花园城市运动”的联系对比认识。林涛研究了20世纪30、40年代新生的中国城市规划专家,如何从西方学界,尤其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中汲取养分。

    与会学者认为,挑战“现代化”这一理论范式颇具难度,但“都市化”理论的确是一条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史研究可能的理论路径。在城市化日益加速的当今中国,这一思索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