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学人 / 社科学人

朱振武

发布时间:2023/5/29 16:57:18                 点击量:6638


  •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学博士后,上海市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和国家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首席专家。

    完成或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以及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课题7项,其他科研项目20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共3篇)《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史哲》《中国翻译》等重要杂志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文艺报》和《文学报》等重要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和时评40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20多种,译著30多种,编著70多种,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作)、三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首届上海高教精品教材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30多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非洲文学部分)主编,主讲的《中外文化比较与思辨》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文化、中外文学互译与传播、中外小说美学比较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等研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暨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国际文化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翻译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作协会员暨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翻译家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北京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创作的文化悬疑小说及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引起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凤凰卫视等150多家主流媒体对他在文学翻译、文学文化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成就做过专题报道。


    朱振武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文学文化、中外文学文化关系和翻译学研究,近年较多从事非洲文学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早在2012年,朱振武就提出“非主流”文学概念和“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髓的理念,提倡关注和研究被“非主流”了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文化,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在非洲文学文化上,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3篇)《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文史哲》《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等重要期刊以及《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重要报纸发表系列文章250多篇,向学界推出自己的“三大流散”理论、“非洲性”理论和“辗转体认”说,形成了广为学界认同的“中国非洲文学学”,出版了《非洲英语文学的源与流》《非洲国别英语文学研究》等多部相关著作,主编的10卷本“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全方位覆盖非洲各个区域的重要作家作品,获得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


    在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对汉学家中国文学译介的研究中,朱振武对近百位有重要影响的汉学家进行了多方位深入系统考察,提出了“归异平衡”理论,认为,汉学家几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文化外译实践,都是以母语文学文化为出发点和服务对象,在归化和异化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并先后发表了50多篇相关重要论文,出版了《当代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英译历程》和150多万字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等多部著作。


    在文学译入方面,朱振武教授出版过30多部译著,并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似性”理论。他认为,中外文学书写差异较大,思维方式不同,人生信仰有别,审美视角相异,简单追求翻译上的对等,容易使译文陷入机械僵化,因此应该在意象、意境和形式等方面最大程度上追求相似性,从而在保留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实现文本的有机转化,使之在目标语中实现再生。在这一译介思想指导下,朱振武先后撰写了大量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译介了《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骗局》《失落的秘符》《宽容》《魔犬》《圣经的故事》等多部作品,引起很大反响。


    朱振武教授多年来深耕于文学文化研究、文学翻译、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中,始终秉持中国学者立场,倡导中国学者的批评自觉和服务自觉,并培养了一批学者,带动很多学者投入到文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中。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