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整体外交研究

发布时间:2022/6/30 9:35:20                 点击量:9478

  •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负 责 人:孙德刚
    工作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批 准 号:19AGJ010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该研究以《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习近平主席关于中阿关系的系列讲话、“论坛”历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宣言”和“执行计划”、《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阿盟和阿拉伯国家对华政策报告等官方文件为基础,研究新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如何超越分歧、求同化异,在安全、政治、经济、科技和人文等多个层面开展整体合作。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整体外交的专题研究有助于中国特色外交学和中东区域与国别范式研究。中东变局以来,域外大国均重视与阿拉伯世界整体合作,但合作理念不同。美、欧、俄奉行传统安全观,通过建立“军事基地网”、扶植代理人、追求绝对安全、奉行“分而治之”和建立“阿拉伯版北约”等,组建“小集团”和寻求“联盟对抗”。中国在与阿拉伯国家整体合作中,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张通过与阿拉伯国家构建“伙伴关系网”和实践“结伴不结盟”的新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旨在化解对立和为中东安全治理提供新方案,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全局观和系统观。

       项目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合作,对于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落实习主席提出的中阿“1+2+3”合作框架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一,中国和22个阿盟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总人口占世界1/4,面积占世界1/6,经济总量占世界1/8。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在阿侨民近百万人,新签承包工程328亿美元,阿拉伯世界成为中国重要海外利益区。第二,2010年以来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产油国纷纷提出“后石油时代”工业化发展理念,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转移目标高度契合。第三,阿拉伯国家对华友好度高,在涉台、涉藏、涉疆、南海、人权、新冠肺炎病毒溯源等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通过阿盟集体发声支持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成为中国维护国内民族团结、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依靠力量。第四,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民粹主义抬头、地区主义退潮、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际权力格局出现大分化和大调整的新时期,中阿集体合作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五,至2050年,全球穆斯林人口将达到世界总人口约1/3,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将在全球治理转型中成为重要板块,成为中国联合的重要对象。第六,对阿整体外交在中国对美、欧、俄大国外交中发挥着“杠杆”作用。中阿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打破西方与发展中地区“中心—外围”的不对称依赖关系,提高中阿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对实现中阿两大民族的复兴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意义重大。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以新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整体外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2004年以来“中阿合作论坛”机制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下阶段如何发挥“论坛”的平台作用、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运筹与世界大国关系开展专题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研究。

       在建章立制方面,中国通过制度化建设不断丰富对阿整体外交的内涵。通过对内统筹20多个部委,对外协调阿拉伯国家以及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区域和次区域组织,中国对阿整体外交机制不断完善,包括常态化机制、功能性机制和拓展型机制三类。按照具体负责的主体,还可以把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各种机制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包括以外交部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如两年一度的部长级会议(9届)、高官会(17次)、高官级战略政治对话(6次)、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9届)、中阿改革发展论坛(2届)等。

       第二类是以其他部委为主体的合作机制,如国家能源局主办的中阿能源合作大会(6届);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中阿新闻合作论坛(4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中阿城市论坛(2届);中阿友协主办的中阿友好大会(5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办的中阿北斗合作论坛(3届);全国妇联主办的中阿妇女论坛(3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中阿卫生合作论坛(2届);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阿图书馆与信息领域专家会议(4届)等。此外,中阿核工业论坛也在积极酝酿当中。

       第三类是各部委和地方相互配合形成的混合机制,如国务院、全国政协、外交部、商务部、贸促会和地方共同主办的中阿企业家大会(9届)和中阿投资研讨会(7届);文化和旅游部、外交部和地方共同主办的阿拉伯艺术节(4届)和中国艺术节(3届);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宁夏等共同举办的中阿广播电视合作论坛(5届);科技部和宁夏等共同主办的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4届)等。
    第四类包括中央委托地方主办的中阿合作机制。中国贸促会、商务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举办的中阿博览会框架下,形成了现代农业合作大会、水资源论坛、大健康产业论坛等,对中阿合作论坛现有机制形成了有益补充。除宁夏外,上海、天津、杭州、成都、泉州等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参与到中阿合作论坛建设之中,高校、智库和企业等也积极参加,丰富了中阿集体合作的内涵,形成了党政一体、央地配合、部委统筹和跨区域协调的立体多维机制,涵盖政治、经贸、高科技和人文四大领域。

       在政治合作层面,中国对阿整体外交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利用“论坛”构筑中国伙伴关系网,深化同阿尔及利亚、埃及、沙特和阿联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卡塔尔、约旦、伊拉克、摩洛哥、苏丹、吉布提、阿曼、科威特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2)与阿方一道在联合国和国际舞台上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3)倡导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坚持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中东争端;(4)利用“论坛”反对“台独”势力、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主义势力等从事反华活动;(5)在美方推动南海争端“国际化”和美、日、印、澳“印太战略”背景下,争取阿方对中国的集体支持;(6)加强中阿在巴以、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索马里、黎巴嫩和伊朗核问题上的磋商,巩固中阿政治合作存量,拓展政治合作增量,并以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支点国家为重点,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

       在经贸合作层面,中国对阿整体外交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1)研究“一带一路”同阿拉伯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对接,包括沙特、埃及、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的“2030愿景”、摩洛哥“2014-2020工业振兴计划”等;(2)研究中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用基于事实的学理研究批判西方“债务陷阱论”;(3)研究中阿在产业园区领域的合作,通过务实合作促进阿拉伯国家陆上与海上统筹协调发展;(4)超越西方“民主治理观”,研究中阿在农业、对口支援、脱贫、防沙治沙等领域如何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以民生为本,促进民生治理;(5)研究中阿金融合作,如中投和“丝路基金”对接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等。

       在高科技领域,中阿加强“空中”“网络”“绿色能源”“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1)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科技合作的顶层设计;(2)数字经济背景下中阿共建“数字一带一路”;(3)太空开发与中阿共建“太空丝绸之路”;(4)研究中阿石油、天然气全产业链合作,拓展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合作;(5)以“中阿核工业论坛”为平台加强中阿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课题组积极研究中阿技术转移中心、阿拉伯和平利用核能培训中心、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分中心等如何在中阿整体合作中发挥支撑作用。
    在人文交流层面,中国对阿整体外交主要在以下七个领域:(1)如何深化“中阿文化部长论坛”“阿拉伯艺术节/中国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等机制;(2)帮助阿方培养优秀人才,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中方在约旦、阿联酋、巴林、突尼斯等9国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3)探讨成立“10+10”中阿智库联盟、对接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和中阿友好大会的路径;(4)利用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中阿新闻交流中心和中阿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推动中阿典籍互译;(5)争取更多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游客和公民免签(摩洛哥等13国已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6)加强中阿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如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7)构建中阿健康丝绸之路和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召开妇女和青年论坛,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贸、高科技、人文领域已达成共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安全和治理领域尚未形成制度化,迄今仍以双边与临时性合作为主。2019年召开的首届中东安全论坛有望成为中阿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机制。展望未来,随着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中国对阿整体外交应向高级政治领域拓展。

       首先,在安全领域加强对阿整体外交。这一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1)中阿共同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2)支持转型阿拉伯国家维护主权、统一、稳定和领土完整,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叙利亚、巴以、阿富汗、索马里、也门、利比亚等热点问题治理;(3)与阿方加强海上安全合作,维护海湾、亚丁湾、红海、地中海等海上通道安全;(4)参与阿方维稳能力建设,落实执法合作、警察培训等项目;(5)加强中阿在中东的维和合作(联合国西撒哈拉特派团、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特派团、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南苏丹特派团、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等);(6)利用中国在吉布提保障基地开展对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外交,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加强中阿在反海盗、护航与侨民保护等领域合作。
       其次,在全球治理领域加强对阿整体外交。(1)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原子能机构、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亚信峰会、亚投行、上合组织中,形成“中阿+”合作范式,促进中阿全球治理合作;(2)加强中阿在全球核不扩散与中东无核区等领域合作;(3)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加强合作,加强生态安全等非传统领域合作;(4)建立“金砖+阿盟”、“上合组织+阿盟”、“中国—阿拉伯—非洲”等对话机制;(5)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入更多的多边机制和多边组织,在全球和地区多边机制中配合对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外交。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