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调查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6/4 10:08:18                 点击量:23104

  • 负责人:孔令涛

    工作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课题批准号:2016BYY002
    课题名称: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调查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研究
    结项等级:良好(2021年5月)
    成果简介

       阿拉伯国家是当今多极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支,阿拉伯人普遍信仰的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天启宗教之一。阿拉伯语作为联合国6大工作语言之一,是3亿多阿拉伯人的母语,同时也是全球10多亿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拉伯语在世界语言版图上天然占据了重要地位,做好对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政策咨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研究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无论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还是应用研究的角度;无论是考虑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还是填补语言规划学科的学科空白;无论从国情研究的价值来看,还是从实证研究的需要来看,我国学界都需要尽早开展对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的研究。

       其次,研究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具有重大的应用意义。学术研究应该对接国家战略,应该为国家和地方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和建议,起到智库的作用。开展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研究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在本世纪初已经将全球中文教育列为国家战略,孔子学院的建设在全球突飞猛进,在阿拉伯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对推进在阿拉伯国家的中文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裨益。同时,深入研究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对进一步改进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培养更多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阿拉伯语人才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开展对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和分析整理,提出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观点和解决建议,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其应用价值则体现在通过对其语言国情和语言政策的研究,梳理出阿拉伯国家语言规划的政策路径及发展走向,结合当地社会实际的语言使用状况,为我国在这一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和建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具体来看,主要涉及到阿拉伯国家语言规划机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标准阿拉伯语和各国方言土语、主要少数族群语言及殖民语言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出对我国在这一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可能的影响,并提出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意见和解决建议。在实际语言国情的调查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将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分析,聚焦当代阿拉伯社会现实的语言规划现状及问题,实际的语言状况及语言使用,考察标准阿拉伯语和各国方言土语、各国主要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殖民语言的历史渊源、互相影响及现实矛盾等。

       课题具体研究途径包括语言政策文本搜集和分析、语言管理体制和机构研究、语言实践以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方法具体来看,语言政策文本搜集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着重聚焦法律文本、条例法规、政策文件等文本,利用公开信息进行文献研究。语言管理体制和机构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着重聚焦阿拉伯教科文组织、阿拉伯翻译局和阿拉伯语言学会,采用历史比较法,开展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突出分析这些机构在阿拉伯语规划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阿拉伯国家语言规划机构的深入研究及对各国语言国情的深入调查,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初步的结论:

       第一、阿拉伯国家主要语言规划机构是总部位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教科文组织、总部位于拉巴特的阿拉伯翻译协调局和总部位于开罗的阿拉伯语言学会联合会等。这些语言规划结构在历史中应运而生,在标准阿拉伯语的保护、规范、净化和推广普及中发挥了支柱型的作用,为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统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当今阿拉伯社会,这些语言规划机构面临着全新的任务,仍然在不断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要,努力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为加强标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各国的教育、通过术语的持续翻译更新不断使阿拉伯语适应最新科技发展、努力促进标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世界的普及和国际推广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些主要的阿拉伯国家语言规划机构的职能和动向,并适时开展和其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学界、商界以及政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阿拉伯国家方言土语正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阿拉伯各国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越来越被重视。在当今的阿拉伯社会,由于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需要,方言土语正在各国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但巩固了自己作为口头交际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主流地位,还日益向传统标准阿拉伯语的阵地发起渗透和进攻:电视节目、电影银幕、戏剧舞台,甚至是文学作品等,从口头语到书面语,标准阿拉伯语都面临着方言土语的一步步侵蚀,应给予足够重视。应立即着手开展主要阿拉伯方言土语的研究和教学,在教学大纲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和就业辅导体系中融入相关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独立后原本受到“阿拉伯化”运动压制的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纷纷迎来了全新的局面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统治精英意识到了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对于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在自下而上的抗争和自上而下的觉醒结合下,各国少数民族语言越来越被重视和保护,作为文化多样性的成果被重新认识,如伊拉克的库尔德语、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柏柏尔语等。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该尽快开展对阿拉伯国家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开展研究,并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设计等。

       第三、前殖民宗主国语言在当今阿拉伯社会的影响正在回潮。英法殖民霸权在一次大战后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对位于亚非大地阿拉伯地区的殖民统治,直至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才纷纷迎来了民族独立。作为殖民遗产重要标志之一的殖民语言深深影响了这些后殖民国家,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阿拉伯化”运动,但是“去殖民化”仍然任重道远。进入21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转型发展的探索纷纷受挫,英语和法语等殖民语言在阿拉伯国家正在被重新重视,在这些国家现代化转型和开展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语作为阿拉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中的重要一环正在被赋予新的价值,在新的历史维度中被重新认识。中文作为一门外语,正逐步进入阿拉伯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应该大力加强我国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支撑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新的形势做好准备。

       第四、通过增加对阿拉伯国家方言土语和主要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和研究来进一步做好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通过对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的特点,倒逼着我们加快改革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主要阿拉伯国家方言土语教学和实践的比重,以适应我国在相关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需要;其次,还要适当开展阿拉伯国家主要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工作,夯实研究基础,储备相关人才,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要关注这两项工作是作为标准阿拉伯语教学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而存在的,不能冲击标准阿拉伯语的主体地位。

       第五、继续通过创办孔子学院和支持在大学设立中文专业的方式做好在阿拉伯国家的中文教育。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阿拉伯国家的中文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培养了一代代服务于中阿友好的年轻人,活跃在中阿合作的各个舞台。对外做大做强阿拉伯国家的孔子学院建设,继续支持中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对内做好我国阿拉伯语相关人才培养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撑,内外联动,打通“语言关”,促进民心相通,是最终满足“一带一路”建设软实力建设的关键支撑。现在到了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方面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是摆在业界面前全新的课题。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课题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可以丰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拓展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外延,并进一步促进和语言学学科的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从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科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还在沿袭传统的理论,语言方向的研究主要侧重在阿拉伯语语言本体研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现代语言学的新发展,焦点和注意力还没有转到语言国情研究方向,远未达到其所期待的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的目标,本课题就是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有益尝试。从语言学学科角度看,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一般语言背景为英语,像法语、德语、俄语背景的研究者已较为稀少,基本没有阿拉伯语背景的学者转行进入应用语言学学科专门从事语言国情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导致了学者们对摄取阿文一手资料的欠缺,所以本课题是具备阿拉伯语背景的学者进行语言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的一种开创性的工作。

       课题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可以促进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事业,二是研究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可以推动在阿拉伯国家的中文教育工作。本课题研究目标就是从历史维度和现实情况出发研究阿拉伯国家和民众如何看待阿拉伯语与外语的关系,如何处理阿拉伯语与外语的关系,是从文化的基因、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需要研究和分析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问题。这种深层次、广维度和贴近实际的研究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和把握阿拉伯国家和民众的语言文化特点和倾向,能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第一手的研究报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达到学术研究为现实问题服务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