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市社科规划课题

【成果简介】汉语功能语法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19/4/25 14:01:44                 点击量:21604

  •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20世纪汉语句型的研究史上,以来自欧洲语法的“主谓结构”为框架的结构分类占了主流位置,以语气为依据的功能分类另立一隅,两者毫不相干。汉语句型研究给人的感觉,似乎句子的功能和结构不是一个统一体,或者说,在具有不同表达功能的汉语句子之上,存在着一个极其抽象的句子结构。它既不源于句子特定的表达功能,也不服务于句子的功能格局。这样在汉语中属于“无本之木”的抽象结构,它来自欧洲语法,或者说它来自以欧洲语法为基础的“普遍语法”的信念。

        欧洲语法的主谓结构,是从欧洲语言句子的形式框架概括出来的。对于欧洲语言来说,从结构形式建立句型系统,是有充分的形式依据的。汉语的句子,可以在科技和政论文体中,大量使用欧化的主谓结构,但在文学语言以及日常口语、书信邮件中,句子在形式上呈现一种短语(句读段)流动铺排的样态,不存在一个形式上的主谓关系框架。而这样的句子正是我国传统语文的特点:用文辞的长短伸缩句法,用音句(句读段)的顿进显示节律,用节律的音乐性启发意会,用内容的完整性息止义句。

        这样一个从音句到义句的建构过程,如何进行句型的概括?这是汉语句型研究在超越旧的欧式语法的主谓框架之后,建立汉语本位的句型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基本假设,就是欧洲语言的句子和汉语的句子,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欧洲语言的句子以限定动词为焦点,用焦点透视的方法组织紧密的结构关系,以对核心动词的向心关系切割句子的视域。汉语的句子以特定的表达功能统摄句子的视域,以句读段的散点流动铺排功能格局的事理关系,以功能和结构的统一显示句子的类型。在这一假设之下,本课题的目的是:
        第一,梳理和考察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句型研究理论和方法。
        第二,梳理和探究我国古代语言学的句法理论和分析方法。
        第三,在现代汉语专书穷尽性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汉语本位的句型系统。
        第四,建设基于汉语史断代专书穷尽性语言分析的句型语料库和断代句型系统。
        第五,在汉语史句型语料库和汉语史断代句型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汉语句型系统的历史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
    建构汉语本位(而非欧洲语法的)的功能与结构统一的句型分析理论,并以这一理论创新为指导,用新的功能与结构统一的句型划分标准,穷尽性地分析各历史分期的代表文本,建立汉语史句型断代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历史语法的句型系统的发展进行细致的梳理,概括出汉语句型系统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在功能句型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汉语的句子没有像欧洲语言句子那样抽象的形式框架,汉语句型的划分应该从汉语事实出发,以句子的表达功能作为句子成立的基本要素,将功能和结构统一起来。这一理论思维的要点有三:
        1.汉语的句型是功能句型,不是结构句型;
        2.汉语的每一类句型有特定的表达功能和与之相应的形式格局;
        3.汉语的句型的下位区分依句子成分功能配合和结构关系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划分视点。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功能和结构统一的汉语句型划分方法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有相当难度的方法论课题,是汉语句型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的探索。它可以直接贯彻和验证我们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句法理论的理解,对中西语言句型差异的理解,直接架构并层层深入新的汉语句型系统。在破除了模仿欧洲语法的句子形式框架后,汉语句型的划分应该以句子的表达功能为标准,采取功能和结构相统一的分类方法。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中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都是按该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了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对这种文化的语言结构有深刻的理解,从而避免强势文化先入为主的影响,在文化比较的意义上把握不同语言的句型特征。为中西语言的句型比较开启一个文化的维度,这是汉语句型研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五个对立深刻影响中西语言的建构:
        1.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造成中文句子的散点样态和西文句子的焦点样态;
        2.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对立,造成中文的高语境策略和西文的低语境策略;
        3.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立,造成中文的名词性意象和西文的动词性陈述;
        4.耦性思维和单性思维的对立,造成中文的骈句习性和西文的单句习性。
        5.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对立,造成中文的写意风格和西文的写实风格。

        (二)本课题在汉语施事句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施事句是一种叙述行为事件的句子,是汉语功能句型系统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句型。施事句的基本格局为“时间语+地点语+施事语+动作语”或“背景语+施事语+动作语”,其中,只有动作语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本课题利用专书穷尽法对不同时期汉语施事句的句子进行分析并构建专书施事句句型系统。从功能格局、形式特点、历史发展、文化比较等多个维度对施事句进行系统研究,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汉语施事句的面貌。

        1. 施事语研究
       “施事语”与一般语义平面中的“施事”内涵并不一致,是句法和语义相重合的概念。施事语的类型有意义分类和形式分类两个维度。从意义分类来看,根据施事语与动作语的关系,构成施事语的主体主要有:施动主体、施令主体、混合主体、变化主体四种类型。从形式分类来看,施事语一般由名词语或代词充当,同时,施事语也可以是子句形式,即存现句形式的施事语,这是由于存现句中动词的述谓性很弱、存现句自身的功能为表示事物的存现,以及前后句读段构成整体,整个句子的功能是叙述性。从施事语的隐省来看,主要有施事语的省略、后置、跳跃、量变、暗换五种现象。汉语中施事语的隐省非常自由,并且多种隐省类型可以共现,特别是在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中,施事语隐省的力度要大于现代汉语。

        2. 动作语研究
        动作语是功能体认观的产物,其作为功能成分与动词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动作语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动作语可以由动词性结构、名词性结构以及特殊形式,如四字格形式等充当。汉语中动词的功能是多样的,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如主题语、评论语、动作语、时间语、背景语等等。可以充当词组成分,如作状语、宾语、定语等。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插入语或话头。

        3.叙述视角与功能句型
        汉语句子叙述视角的认定对于汉语功能句型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叙述视角有主语视角、人物(角色)视角以及叙述者(言者)视角三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视角在汉语的句子中往往可以同现,并且在形式上不加以区分,这就造成了汉语句子中叙述视角的灵活性,不同视角的转化往往是隐性的、无标记的、自然的。本课题具体讨论了视角提升、视角插入、视角糅合三种不同的视角转化类型,涉及引语、插入语和话语标记三个不同的层次。

        4. 汉语施事句的历史发展
        本课题以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全文、近代汉语时期的《水浒传》(1-11回)、现代汉语时期的《第九个寡妇》全文为文本建立语料库,建立相应的专书施事句句型系统。同时,引入前人关于《左传》、《红楼梦》施事句研究的相关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五部作品的施事句句型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汉语史的角度描绘汉语施事句从上古、中古、近代至现当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整个句型系统来看,施事句、主题句、关系句三大句型较为稳定地维持着句型系统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施事句的总量来看,施事句在《左传》句子总量中的占比高达71.1%,自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时期,施事句的总量则较为平稳,一般在句子总量的46%-50%上下浮动。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时期,单段施事句特别是单动句的在施事句总量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多段施事句的占比则呈上升趋势。可见,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汉语施事句是朝着去动词中心化的方向发展的,这可能是由于汉语自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所导致的。而到了现代汉语时期,单段施事句特别是单动句的比例又呈上升趋势,多段施事句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印欧语的动词中心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有关,即这一变化可能并非由于汉语自身的因素,而是受到汉语欧化的影响。

        (三)本课题在汉语主题句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课题选取十四世纪汉语、十八世纪汉语、二十一世纪汉语所创作的三部文学作品为文本,建立了Excel语料库;在对三部作品的主题句类型进行穷尽性地归类、描写和分析的同时,从历时的角度总结了主题句由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本课题阐述了主题句功能认定的理论依据、分析思想和析句方法,以具体语料为例,介绍了在有形式标记和无形式标记两种情况下,对于主题句进行功能认定的依据和归类标准、标注方法,同时阐述了对于非句子主干成分的功能认定主张,描写并分析了主题句功能交叉这一独特现象。此外,对于本研究中带得主题句、提事叙评主题句等动词性结构评论语的名句性问题,主题句形式的套叠问题,以及“空范畴”这一术语的借用问题等也一一进行了说明和厘清。

        本课题概括了《水浒传》、《红楼梦》、《第九个寡妇》主题句系统的基本情况,从主题句类型、主题语形式、评论语结构等三个方面归纳了不同历史时期主题句的特点,描写并分析了“熟语评论语主题句”、“像似是认主题句”、 “追加是认主题句”、“把字句评论语主题句”等主题句新类的特点。 

        本课题概括了语料库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部作品主题句系统的历史发展总趋势,以大量实例为依据,从各种类型主题句的出现频率、消长兴衰等现象出发,归纳了单功能主题句的历史发展规律,勾画了其历史演变的曲线图;还以不同评论语的组合方式、结构类型与出现频率的关系为视点,归纳了多功能主题句和夹叙夹议主题句的历史发展规律,并勾画了其历史演变的曲线图。

         (四)本课题在汉语关系句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课题以功能句型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与以往复句从结构形式出发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将新型主题理论和功能句子观引入关系句的研究,创立了较为完备的关系句类型系统,并描述了汉语从上古到当代纵横几千年,六个时段的关系句发展脉络。

        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采用专书穷尽性的语料分析方法,自建功能句型语料库对句型的共时和历时特征进行描写和统计。在语言材料上,选择汉语史十二部经典文学作品,抽样得到近八十万字的语料,在穷尽性的句子分析(包括校订、断句、分类和特征标示)基础上,建立了十二个专书断代功能句型语料库。

        本课题的研究的创新之处:
        1、功能视角的句型分析,有助于重新界定“句”,给单复句纠结问题以新的解决办法,将篇章及功能主义研究的新成果与关系范畴的研究结合起来。
        2、对关系句系统的历时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解释,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3、因为既有复句分类系统已经非常完备,几种复句关系范畴已经定型。本文本着精细化和差异化原则,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细类的划分,试图找到新的关系范畴并找到更多的关系特征。本文首度以功能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创建了完备的关系句类型系统,这一系统在历时演变的研究中得到了反复证实。
        4、创立了关系标记三分理论。在关系句的形式表达和纯粹意义表达之间,依据形式化程度的强弱,区分出:绝对关系标记>相对关系标记>无标记。三分理论是第一次从“形式-内容”关系视角进行分类,三种标记将关系表达、句法表达和意义表达联系在一起。凸显了汉语的特点和意合的特色。关系标记的区分为后文的历时研究做了铺垫。
        5、对于关系句的兼类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深入挖掘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交错对应关系。

        (五)本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课题全面梳理和考察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句型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现代语言学句型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出了系列论文,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汉语本位(而非欧洲语法的)的功能与结构统一的句型分析理论。这些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已经在高校现代汉语课的教学中开始了运用(参见普通高校基础课教材《现代汉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课题较为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句法理论和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些研究已经反映在高校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教学中(参见普通高校教材《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课题在现代汉语专书穷尽性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汉语本位的句型系统,这一理论系统已经成功运用于汉语史断代文本的句型语料库建设。目前已有《世说新语》、《史记》、《水浒全传》、《红楼梦》、《第九个寡妇》等断代文本的功能句型语料库。
       
        本课题在汉语史句型语料库和汉语史断代句型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汉语句型系统的历史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汉语功能句型系统发展史,总结出每一类句型在汉语史各历史阶段发展中结构的变化、语用频率的消长,概括出发展规律,由此完整地构建了汉语功能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填补我了国汉语史历史语法在句子类型领域的空白。
       
     
    课题编号:2013BYY008
    项目名称:汉语功能语法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
    最终成果:《汉语功能句型系统及其历史发展》
    负 责 人:申小龙    复旦大学
    课题成员:王小曼、王懿、曹婧一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