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告通知

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公示(2011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1/3/8 10:59:47                 点击量:9627


  •     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合格的重大课题申报材料及课题组成员的详细学术背景材料将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予以公示,请相关专家学者广泛评价,公示期为一个月。公示期后,将组织学科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来函请寄:本市高安路17号301室(200031)或电邮至popsssh@sh163.net。



    课题名称: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仇华飞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战前,欧洲汉学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战后,欧洲传统汉学受到冲击,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迅速崛起。1949年起,美国一批年轻学者对美国传统汉学提出异议,他们强调研究当代中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美国中国学注重研究“模式”,确立“取向”,研究特点是跨学科、跨专业,吸取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养分,丰富自己研究模式和内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是国际中国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它同国际汉学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我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界定提出两个方面的研究范畴:一是广义的中国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所有学科领域,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法律、哲学、教育、军事、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二是狭义的中国学研究,主要指具体学科领域的中国问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政治、政府治理问题,这其中包括对宏观的、微观的、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研究的不同路径。前者是个浩瀚的研究工程,美国从事上述领域中国问题研究的人员有数千之多,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研究中心编写的《美国中国学手册》(增订本)介绍了1870个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人员的基本信息,352个研究机构(1989年止)。 但1989年至今,无论是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还是研究机构都已远远超过以上数字。所以,即使是如此厚实的工具书,也只是今天意义上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部分内容,不能完全反映出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总体概貌。后者更多的是偏向问题领域研究,研究的特点为专题性、理论性、学术探讨性,本课题研究属于后者。

        中国国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兴起于70年代末,胡国强的“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和美国东亚图书的中国藏书”,孙越生、陈书梅主编的《美国中国学手册》等为中国学者认识美国中国学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王景伦的《走进东方的梦——美国的中国观》,侯且岸的《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美籍华人邓鹏的《费正清评传》,施忠连的《现代新儒学在美国》等著作有助于学界加深对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了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前期成果,虽然能为本课题的论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还远远不足以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认识美国中国学研究发展过程。

        本课题要研究的“美国中国学”涉及诸多学科领域,政治、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外交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子课题研究进行论证。笔者已有的前期成果,由于受经费、研究框架的局限,不能全景式的反映美国中国学的全貌,不能对许多问题领域做深入的研究,如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审议批准“美国中国学研究”作为重大课题立项,本课题组保证一定能使“美国中国学研究”成为集各种研究领域之大成的综合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总体框架: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美国中国学研究”现有成果(525千字书稿)的基础上,把书稿的四个部分内容扩大为四个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撰写一本40万字左右的专题著作,使四卷本丛书总规模在160万至180万字之间。四个子课题内容分别为:一,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问题;二,美国学者研究中国政治与经济问题;三,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外交和战略问题;四,中国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中国学研究成果介绍。四个子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下:

       (一)本课题在论述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文化问题发展变化时,重点在美国中国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使许多中国问题研究者们深深地扎根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从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到柯文的“中国中心观”,从地区问题研究的兴起,到“麦卡锡主义”对中国学研究的冲击等,成为美国对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基本取向。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国中心观”取向是“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讨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这也是该子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二)本课题在研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变迁时,主要论述美国学者们在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改革进程中,重视方法和模式的构建,强调不同的研究视角,如:“倾向模式、派别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结构模式、规范模式、利益群体模式、合理性模式”等。而研究视角主要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治精英分析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结构功能视角、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的视角”等,分析中注重各种模式和视角的互相竞争、补充,并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逐渐成熟,以推动美国学者对中国政治、经济变革的本质性认识。

       (三)本课题在论述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外交及外交战略时,认真细致地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如:从政治学研究视角研究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问题;从全球视角看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从中国的地区大国作用看中国外交战略;从中国的多边外交看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以及社会化理论、建构主义、国内政治、定量分析、内容分析对中国外交战略决策的影响。并且将对许多著名中国学研究者的介绍和个案研究作为实证性分析和经验性比较研究的重要方法,以提高本课题学理性研究的学术深度。

       (四)本课题在论述和分析中国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时,主要关注:中国学研究资料与学科分类问题;美国学者研究中国高层政治的思想倾向性问题;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国“威胁论”问题;关于中国统一及美国学者对台湾问题的研究;关于美国学者对“六•四”的研究。上述问题有些属政治敏感问题,但本课题着力从正面切入,批判和分析少数美国中国学研究者的政治偏见和学术非公正性。关于中国学研究成果介绍,本课题着重介绍最新、在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学某些特定领域的研究提供客观重要的资料和文献基础。

         研究方法: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状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全景式综合考察,又特别重视对著名中国学家的个案研究。二)强调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三)认识事物矛盾的两重性,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美国研究中国是为其推行全球战略服务,但研究中国有助于改变美国民众和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四)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客观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为消除“中国威胁论”提供有利环境。

        本课题还采用国内学界研究国际问题的两种方法——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逻辑推理等。以往学者们在运用这两种方法从事课题研究时,往往会出现论点相悖,采用史学方法的学者们常常认为后者的研究成果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仅仅是“理论假设”;学术价值不大。而采用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学者们则称前者的研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问题的简单描述上,未能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其潜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征。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史学研究方法和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考察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研究命题、理论假设和变量转换等运用到史实解读过程中,用史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双重视角考察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演变过程。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重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美国中国学研究》初稿(52多万字)采用的包括经验性研究与非经验性研究,非经验性研究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历史/比较分析。理论研究:本课题广泛收集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期刊中发表的论文以及学术专著,也包括尚未出版的学术著述和研究报告,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各类文献著述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奠定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1)在借鉴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超越。
        (2)从国别研究、比较政治、国际问题研究的视角考察美国中国学研究。
        (3)对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进行个案研究。
        (4)按问题领域研究确立课题的重点。

        当今,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不仅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问题专家的学术成果正在被不断地挖掘、深入研究;而且新一代中国学研究精英们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正在被广泛的介绍,他们中有些人既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又曾亲自参与或正在为美国制订对华政策出谋划策者,他们的研究身份具有两重性,作为学者,他们要保持学术的“客观公正性”;但为了美国国家利益,他们的观点又常常体现政府的意志。关键问题是通过研究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凸显美国中国学研究特殊性。

        美国研究中国有利于它解读中国,为其制订对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在论述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时,注重将中国学研究同美国东亚政策乃至全球战略联系起来考察,从全球格局的高度审视美国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对外战略的认识。研究美国中国学,对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和平崛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当今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问题已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不可或缺部分。不仅许多美国大学的专家学者专心致力于这一问题领域研究,而且美国政府机构,军队、国会、学会和基金会等都设立研究机构,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有关研究中国的机构近千个,今天,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人员规模已经和当时不能同日而语。以哈佛大学为例,除了哈佛燕京学社和东亚研究中心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研究机构外,哈佛的东亚系、政治系、宗教系、社会学系、经济学系、肯尼迪政府学院也有一批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而密西根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对当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美国国务院的中国顾问很多来自于这所学校。美国国家对华的重要经济投资首先要向这个学校的中国问题专家咨询。另外,美国情报部门也一向关注中国问题研究,中央情报局、国防部等机构有相当一批人研究中国问题,其中很多人研究中国军队和国防问题,但也有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州立大学、地方大学、私立大学也开辟了中国研究领域。

    四、课题组成员学术背景

        课题组负责人仇华飞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曾以中美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等身份多次赴美留学,两次获得国家留学回国证明。申请人为同济大学国际政治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两次主持并完成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中美经济关系研究1927-1937》、《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先后获得第七届、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子课题负责人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省部级课题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

        子课题负责人章仁彪,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年来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省部级课题2项,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4项。

        子课题负责人田亮,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五年来先后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申请人目前该专业有教学和研究人员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人,另外3人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从事该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同济大学政治学本科、国际政治本科、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硕士点建设,推动同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