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告通知

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公示(2010年2期)

发布时间:2010/5/22 15:59:03                 点击量:9323


  •     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合格的重大课题申报材料及课题组成员的详细学术背景材料将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予以公示,请相关专家学者广泛评价,公示期为一个月。公示期后,将组织学科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来函请寄:本市高安路17号301室(200031)或电邮至popsssh@sh163.net。






    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以人为本文艺观的演变

    申请人:蒋国忠    复旦大学


    课题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代表作家的文艺美学思想非常丰富、深刻、精辟,但也非常复杂,可以说云遮雾障,很不容易把握。所以如何准确、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独创的以人为本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于当代文艺美学理论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类型或取向:

        一是“苏俄式”。以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为主要取向,以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杰出代表。但斯大林执掌苏联党政大权之后,由于思想上的形而上学与方法上的简单、片面、机械,不仅导致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失误,而且在文艺思想方面,也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准则,把文艺扭曲为宣传党的思想路线与方针政策的形象化教科书,演变为替个人歌功颂德的工具,而从赫鲁晓夫开始则有了改变。而中国当时正处于革命的特殊时期,党的领袖人物在制定文艺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一方面体现了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的巨大创造性,另方面也明显地接受了斯大林日丹诺夫文艺思想的制约与影响。

        二是“东欧式”。以主客体相互关系为主要取向。时谓“新马克思主义”。以卢卡奇和南斯拉夫实践学派为代表。卢卡奇被人称为“美学方面的马克思”。他在哲学上强调社会存在本体论,强调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意识;而在美学方面,坚持与维护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强调人、人道主义在文艺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是“欧美式”。无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地位,以强调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能动作用为主要取向。时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为葛兰西、布洛赫和法兰克福美学学派。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并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高扬文化批判的旗帜。

        以上三种类型的研究成果,虽然情况复杂,就总体而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它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择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些思想观点,单维度地进行重度阐释与深度发挥。如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就强调人对社会乌托邦的憧憬;他所说的“希望”,就是从精神出发的“预先推定的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布洛赫由此构建起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弗洛姆、马尔库塞、萨特等等,几乎都是从人性的某种角度构建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另一类是根据社会现实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择取某些观点和言论,按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或问题,构成板块式的体系,如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恩格斯与文学问题》等。而按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历史发展所编写的著作,也有《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卡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复旦)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发展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拟另辟新径,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宗旨,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理论制高点,梳理与评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代表性作家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彰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文艺思想的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为社会现实服务,为促进与繁荣文学艺术服务,从“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相互关系中,现实地积极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故本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美学思想;二是各国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环境对文艺美学问题所作出的创造、丰富与发展。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核心内容是“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自身的复归”,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历史无非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而恩格斯在归纳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时则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及其发展的科学”。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审美的现实的个性形象。因此,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理念,把人性、人情、人道作为评判文艺是非的重要尺度,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应该。在此基础上,我们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美学思想中归纳了六条准则,作为外在或内在的评判文艺美学思想的尺度。由是观之,我们就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人为本的文艺观,在历史的现实发展进程中,既有丰富与发展,也有扭曲与停滞。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任务。
    我们拟用的主要方法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要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具体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之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可见认识具体对象要“自上而下”,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但又要“自下而上”,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要具体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的逻辑”。前者要求利用既有理论宗旨,评判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美学思想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揭示其价值的恒久因素;后者要求从具体的社会现实出发,揭示其科学的可变因素。二者的关系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可道”与“恒道”的辩证关系。

        设想的基本框架是,除了绪论之外,分作六块,分别以历史顺序逐个评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美学思想;(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与阐释;(三)苏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论述、发挥与创造;(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阐释与创造;(五)东欧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解和创造;(六)欧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和发挥。每个板块以历史为序,选择若干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作家有关文艺美学方面的观点、言论,从科学与价值相结合的角度,予以梳理、归纳与评说,确认他们为丰富与发展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所作出的贡献或局限。

        三、类似的课题,我们已作了几年的研究,原拟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的历史嬗变,初稿近百万字。后外地一家出版社接受出版,改名为《马列文论发展历程》,约七十万字。但出版社要求根据出版合同,控制字数在四十万字以下,于是又根据出版要求调整、删节、修改,现将要出版。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首先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根本就是“人”,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宗旨。有了这个宗旨,以及由此而归纳的六项准则,就构成了评判文艺美学问题的重要尺度。其次,比较全面地梳理与评判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作为学术研究,力求客观公正。第三,力求体现价值要素与科学要素的有机综合。第四,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观点,本课题也注重联系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家的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作为思想背景加以评述,以便加深对他们的文艺美学观点的认识。

        我们认为,已有的初稿中某些观点或许比较新鲜、新颖,诸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伟大的理论预设并被实践不断验证了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是一个科学性与价值性交互融合的开放性体系”;“人是现实的人的太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种普照的光”;“人性、人情、人道是艺术的活命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结合”,是“美学观点第一,历史观点第二,而不是相反”。等等。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陆贵山)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复旦)
    3、《马克思主义美学史》(卡冈)
    4、《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王若水)
    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库》(徐崇温)
    6、《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艺术》
    7、《审美特性》(卢卡奇)
    8、《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研究》(朱立元)
    9、《狱中笔记》(葛兰西)
    10、《希望的原理》(布洛赫)
    11、《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复旦)
    12、《当代苏联哲学》
    13、《当代苏联美学》
    14、《俄国文学批评史》(刘宁)
    15、《异化、人性、人道主义译文集》
    16、《批判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言论系列资料(约40种)》
    17、《从康德到马克思》(俞吾金)
    18、《马克思主义与美学》
    19、《李泽厚文集》
    20《蒋孔阳文集》等。


        五、课题组负责人和各成员的主要学术经历及研究成果

        蒋国忠:1967年复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78年调入复旦中文系从事“马列文论与当代文艺思潮”的教学与科研。在《文艺学习》杂志开设过“学习马列文论”专栏。参与写作与出版《马列文论选讲》、《马列文论导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等著作,也是复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主要撰稿人和统编者之一。1995年晋升为教授。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交叉地带》(文艺心理学)、《新编大学美育》、《审美艺术教程》等。本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与科研,积累了大量的讲稿、笔记与资料,退休后很想把它们整理编写出来。复旦文科科研处为退休教授设立的“金秋工程”,为本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经过多年努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程——以人为本文艺观的演变》已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初稿。倘使课题获得批准,我想只要假之以时日,按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构架,继续进行研究,比较完善地完成课题是完全可能的。该课题预计规模为三卷,120万字左右。

        张怀久: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马列文论与小说美学的研究,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心理小说论稿》、《世界心理小说名作导读》、《从神到人:人物形象塑造理论再思考》、《吴地方言小说》等。本课题的主要参与者。

        刘崇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列文论的研究,知识广博,理论学术素养高。出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主要著作有、《这里是罗陀斯》、《文艺科学的一次辉煌的日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美的诞生》等多种。主要担任本课题的研究顾问。

        南志刚:宁波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有专著几种。参与“西马”系列的研究。

        刘红兵:广东广播电视厅副厅长,文艺学博士。参与“西马”系列的研究。

        马强:深圳日报理论部编辑,文艺学硕士。参与“西马”系列的研究。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