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唐宋词乐研究

发布时间:2024/3/4 16:49:31                 点击量:516

  • 课题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唐宋词乐研究

    负 责 人:马里扬

    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批 准 号:21BZW014

    现代性转化与理论再出发

     

    研究的最终成果专著——《唐宋词乐研究》,是就唐宋词乐(包括宫调、曲名、曲体、曲词、表演、音谱、传播等在内)的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并回应二十世纪东西方学者在相关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全书分为导论、上中下三编与结论,内容在涵盖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唐宋燕乐的来源、唐代外来乐曲的流传、唐代音乐生态的整体性、唐宋之际词乐的文本、宋词经典化过程中的词乐形态、唐宋词音谱与歌词的关系以及宋代词乐流播东亚文化圈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且细致的研究。


    导论提出“唐宋词乐研究的现代性转化”的问题,认为:唐宋词乐研究不同于其他文学与艺术研究领域的独特性,在于它所内蕴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对象、关涉的材料,都需要在比较的学术视野中展开;同时提出敦煌写本歌词与乐谱、日本与韩国的古乐谱、民间曲艺中的“遗音”、印度与中亚的音乐形态,是研究唐宋词乐需要比较的四项材料,同时也是理论问题之所在,即文字传统与声音传统、燕乐体系的汉字文化圈、大传统与小传统、文化交流的理念比较——诚然,它们也是唐宋词乐研究的基本观念与方法。


    上编讨论六至九世纪唐代音乐史三大问题,即:作为音乐制度的“燕乐”、外来乐曲在唐朝的流播及其形态(以“苏莫遮”为例)、九世纪文人(元白)新乐府与乐舞的关系。可以说,对这个时段的讨论,既是唐宋词乐的源头清理,也是词乐发生、词体形成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史、音乐史研究之处在于:选择从共时性、空间性的视角观察历史现象;亦即我们这里不再纠缠于研究对象的父子兄弟、近亲远姻的关系,而是讲历史现象至于行动着的历史空间之中,对它们的历史形态展开全视角的观察。我们希望这样的研究,能为截止目前尚无定论的词源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中编着眼于唐宋词乐的文本问题,亦即它的文献载体与文体等问题,这是十世纪至十一世纪唐宋词乐文本定型时代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讨论中,同样有别于以往的研究。盖前人主要关心的是词体形成与词体变异的问题。我们认为,词体的问题,不是可以抽象出来讨论的,即齐言与长短句这样的形式,必要有一个文献载体,有不同形式的文体,这是以前有所忽略,而为目前学界甚是关注者。我们在此提供了两章以为讨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敦煌曲子词、花间词以及携带宋词音谱的姜白石词,而且追溯了齐言歌诗的乐谱问题,对虽无乐谱留存但有着十世纪前后典型词乐文本形态的《乐章集》更是加以特别的研究——笔者另有“《乐章集》新校本”将别出单行——尤其是它的宫调与早期词集形态;此外,《乐章集》之外的另外两部早期词集——《花间集》与《尊前集》,我们这里也分别提供了一份以校律为主要内容的校考,为词集与词乐之关系的讨论提供更多的证据。


    下编研究的对象主要有清真词、姜白石词、高丽唐乐以及敦煌曲谱、《碧鸡漫志》、《词源》、《事林广记》等词乐文献,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唐宋词的表演问题,这其实是唐宋词的历史形态问题,以往对此的讨论显得很局促,猜度多而按断少,主要的还是没有打开视角去看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选择清真词来研究,尤其是强调这是“十二世纪”,即我国文艺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宋词在这个时期它的地位究竟如何?这是以前学者没有多少关心的,但实际上则是唐宋词乐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因为宋词正在经典化,也是文学化,它正在走入闭合的书写传统之中,那么它的“声音”在哪里?这是我提出来并加以讨论的。另外这一编我们将研究唐宋词乐另一核心问题,即曲词关系。由于词乐的音谱传世寡少,这一项研究一直以来就是局限在了姜白石歌曲,但现在我们看敦煌曲与早期歌词便可以提供一些关联性的证据——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同意贸贸然进行的曲词配合的尝试,我们主张要进行“曲词比勘”,这样我们的研究将更令人信服,也更接近历史形态,同时也可以将曲词关系从早期一直贯连到姜白石的时代以及十三世纪,即包括唱赚在内的民间多种文艺形式勃兴并被记录的时代。最后我们讨论了“高丽唐乐”,这是唐宋词乐海外流播的唯一文献,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无从忽略。


    结论重提理论再出发的议题,主张无论何种研究领域,凡涉及到的唐宋词乐与词律的部分,都已经有意无意间将文本的“共时”的状态独立了出来,不再成为历时性描述的附庸;但同时由于与历时性描述的冲突不可避免,因此,学术史上始终不曾给予这样的研究以多少重视,而前人的研究也就被局限在历史的还原提供证据。因此,既然当延长学术史的脉络,追求共时状态并不是现代研究的新事物;那么,这样的追求之所以会延续至今,也不就是西洋音乐符号系统被引入那样简单,而是研究对象本身就有这样的内在要求、内在动力——这也是促使唐宋词乐研究在今天需要理论再出发的学术动力。


    总之,《唐宋词乐研究》没有止步于历史形态的还原与构拟,而是走向理论体系的再出发。全书既有着明确的时间线索,即从6-9世纪的词源与音乐的讨论,到10-11世纪的词体与词乐文本——词集的讨论,再到12-13世纪的音谱与表演的讨论,基本上涵盖了唐宋词乐的时间范围,又包笼了乐律、宫调、曲名、曲词、乐器、音谱、乐舞、表演等词乐研究的核心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不局限在几个历史现象的澄清,或者建构历史的面目——这在二十世纪曾有过充分的实践,而是别开一途,讨论一些更具理论性的话题,即书写传统与声音传统、历史演变与历史空间;此外,还进一步讨论符号系统的问题,这是目前学界同样很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书在理论上达成几项基本判断:首先,由于唐宋词乐不只是一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静止的共时状态、因此,它具有一种独立的符号系统。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必然要求接续“东方学”语境中的“比较”研究的“文本转向”;其次,词乐研究中的音谱翻译与文辞的字声分析,从杨荫浏提出的“音势”说来看,具备有相通性,反映出“声音”在文本之中有自身独具的美学方式,并非一种对于文字而言的辅助式的“意义”的传达;最终,作为词乐之一种形态的词律“图谱”,其通过文本之间的“对照”,与音乐符号具有“共相”,理应脱离文字附庸地位而作为独立的符号系统来处理。


    ?对唐宋乐曲的源流作彻底地追寻,从声律与音律两个方面对唐宋词作全面的文本校勘,完整地吸收二十世纪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在理论建构之外,接下来推动我们今天“唐宋词乐研究”有实质性的进展的必选步骤。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