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学人 / 社科学人

包国强

发布时间:2023/10/9 14:27:25                 点击量:2962



  • 包国强,男,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伟长学者”、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球文旅产业与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大学)主任。兼任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会长,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科评议组新闻学组专家,同时还兼任国家信用示范城市推荐评审专家、教育部信用专家库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评审专家。兼任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及名企的智囊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企业传播、传媒经济管理与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一带一路与国际传播。


    包国强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各类横向课题10余项。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及其他作品130余篇,获国际传播学会(ICA)优秀论文奖、中国传播学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大学突出贡献奖等重要奖励10余项。近年来,包国强教授及其团队产出较丰富研究成果,学术观点较为成熟,在企业传播、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传媒社会责任、新结构主义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研究积累较为深厚。其学术活动和观点被学习强国、光明网、中国社科网、中国经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中青网、中国政协网、央广网、上观、中国文化传媒网、文旅中国(文旅部)等国内百余家主流权威媒体及省级媒体进行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包国强教授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果,其学术研究及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基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尝试构建中国特色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体系。创新研究产出系列重要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等10余篇()。包国强教授从学理上科学构建了中国特色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体系,打破了西方媒体社会责任论的话语权垄断,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特色的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丰富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其立足于传媒业发展的现实和新闻传播教学、研究的现状,系统阐释了传媒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前沿知识,重构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体系和范畴,一定成度弥补了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在该领域的空白和不足,将一定程度推动中国特色媒体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形成,推动中国媒体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全球话语权构建。


    其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了网络媒体及其平台治理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系统构建中国网络传媒社会责任治理理论体系;二是系统构建中国网络传媒社会责任治理的管理体系。三是深刻揭示网络媒体与平台社会责任治理的内在逻辑;三是提出了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嵌入”理论和模型。其科学价值体现在,论证了中国特色网络媒体及平台治理的基本规律。如其著作《传媒竞争力: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探讨中国传媒构建国际竞争力路径,提出媒体企业责任传播与治理模型。


    其三,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构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传播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初步构建企业传播理论体系;二是系统构建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体系及其推进机制。三是深刻揭示一带一路战略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基本逻辑;四是揭示了企业传播的15C 模型。其科学价值体现在,论证了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形象治理的基本规律。开展全球企业传播研究,助力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的能力,在海外讲好企业故事。


    其四,包国强教授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致力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他提出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为一带一路中资企业社会责任现代化治理及其形象构建框架的形成及其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库资源。形成若干研究报告和成果要报、决策咨询专报。


    其五,在教学方面,包国强教授从教近30年来,始终坚持“以研促教,教研共进”的工作理念,坚持“四能”的教育理念(即能想、能说、能写、能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宗旨,坚持勤能补拙,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做好良师,更兼益友,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学术研究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说空话,凡论有思有想。在治学上,追求“六度效应”,即站位的高度、思考的深度、工作的力度、知识的广度、观察的角度、合作的温度。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2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