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成果
-
孟钟捷: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内涵与展望
2024/9/20 13:41:00 点击量:1421
-
“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回答“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回答“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及“中国式现代化”23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11次)。“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核心概念。深入领会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应该从其历史来源、内涵要义以及未来如何推进等关键维度做深入探究。
历史回溯
理论的历史。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学界对“现代化”主要持几种观点:一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的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展现了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其他国家应按照欧美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改造;二是罗荣渠等提出的一元多线论,基于世界史的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现代化进行了界定,强调现代性的目标一致性,但道路可以多元;三是多元现代性论,这一观点目前较为普遍被接受,其强调现代化的路径和目标都是多种多样的,但发展未定;四是复合现代性论,这是最新研究成果,强调现代性不仅是多元的,还是多源的。不同现代性要素可以在不同时空和维度上有机组合、相互搭配和交融互构。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在复合现代性论的视角下加以理解和阐释。
实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战略安排:
第一次战略安排: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在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正式提出在20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设想。
第二次战略安排: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随后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1987年,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这一战略目标。
第三次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提出新的阐释,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安排,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大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人口规模巨大含蕴的规模效应,带来了人才储备充足和市场潜力巨大等显著优势;但同时,人口规模巨大带来了更强人口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也决定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可照搬他国经验,必须结合国情提供解决人口问题的中国方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长远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过程,需要坚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抱负和战略远见,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将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不仅承诺量级巨大的碳排放减少指标与紧迫的日程表,而且也愿意同发展中国家一起共享最新清洁能源技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担当,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相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现代化道路总是伴随各种类型的战火。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未来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需要坚持历史感,葆有坚韧度、持续延展性,坚定不移、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要有历史感。现代化是一场社会历史进步运动,要深刻认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规律,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的历史合理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的是一个曲折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要突破欧美经典现代化理论叙事,避免踏入忽视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的“欧美困境”,又要以史为鉴,从比较中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此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正确历史发展道路也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正确性。
要有坚韧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新,都需要进行更为坚韧、持续且广泛的探索。现代化的道路还在发展之中,需要不断反思、持续推进,此外,现代化道路的各种问题迭出,主要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发展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保持坚韧度,要走既实现自身跨越发展又兼顾全球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出新道路。
要有延展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有利于自身发展,更要立足全球,为世界范围内其他非西方国家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涉及的“独立自主”“经济建设”“结合国情”“政党领导”等核心要素,已经惠及非洲、亚洲等其他非西方国家,且需要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接续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回答“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回答“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证。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来源:《 文汇报 》( 2024年09月20日 第 11 版) 编辑人: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