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成果
    郑崇选 曹晓华:用好用活“三种文化”
    2024/9/3 15:46:32    点击量:764
  •   

    用好用活“三种文化”,连接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关联、彼此共生、融会贯通,丰富了上海的文化个性,铸就了上海的历史底蕴。用好用活“三种文化”,为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提供了体现文化主体性的明确路径。

    第一,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人民城市建设是用好用活“三种文化”的广阔舞台。其中,红色文化指向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引领,江南文化连接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传承,海派文化突出融合与共生,要求把人的感受度作为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要求动员人人起而行之,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推动人人展示软实力,努力打造“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的生动图景。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积极吸收、融合“三种文化”优势资源,加快更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引领宜居、乐居的品质生活,撬动公共文化赋能人民城市建设,进而彰显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第二,明确“三种文化”时代定位,实现城市文脉赓续鼎新。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跨界融合创新。可设立跨界文化创新中心或孵化器,聚集来自艺术、设计、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专家与创业者,共同探索“三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应用、新表达;强化文化普及教育,通过在中小学和高校增设“三种文化”相关的理论或实践课程,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年轻一代对上海城市文脉、乡村文化肌理的兴趣与思考;推广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市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文字、摄影、口述等方式深化城市记忆工程。

    用好用活“三种文化”,连接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乎城市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要以更多优质“国风”作品、“国潮”节目、“新中式”审美和城市文旅品牌作为上海放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显示度的突破口,更好助力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

    第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由“高原”迈向“高峰”。

    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上海在改革开放中昂扬奋进、勇于探索的新风貌,讲述上海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时代故事,展现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龙头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不忘历史根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再现沪上文艺新辉煌。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学赛事、培训活动、创作扶持计划等,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相互激发、自我更新。同时,促进“三种文化”的网络表达,推进中国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规模化、多语种“出海”,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第四,引领一体化发展,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文化融合问题更加突出。要通过“三种文化”融合发展,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为高水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一方面,在追求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性,共同规划但有不同的定位,共同规则但有不同的方式,共同政策但有不同的侧重;另一方面,在保持差异性的条件下追求均等性,使得长三角区域都可受惠于或享有政策便利与优势。

    只有以融合的观念统领文化发展方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三种文化”融合发展项目落地,才能更好地协调跨区域文化资源的交流共享,真正使“三种文化”得到更高水准、更优品质的阐发和弘扬。

    当“三种文化”能够浑然一体融入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就找到了最优路径,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也就拥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进而打造“最忆江南、最潮海派、最红上海”的上海文化样本。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来源:《 解放日报 》( 2024年09月03日   第 10 版)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