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成果
    夏巍: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
    2023/4/10 9:41:34    点击量:350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又发表了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人类文明演进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现;就理论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观的创造性转化和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就现实逻辑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为解决历史性实践问题内生出来的文明观。它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深入把握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对于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推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澄清“文明冲突论”的错误观点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内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社会开化和进步的标尺,它包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双重向度。马克思基于实践活动,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依据,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主体性的增强,人的社会性的提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现有生产关系不适应这种发展时就无法保存文明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所以,马克思主张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历史辩证运动出发揭示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强调“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其具体的呈现方式是:


    第一,就人与自身的关系(生命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观;第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强调人民至上,在共同富裕基础上构筑全过程人民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观;第四,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活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文明观;第五,就人与世界的关系(生存方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是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的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上述五个方面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的衡量标准具有全面性、协调性、系统性、正义性、人民性的特点。


    从人、共同体看文明进步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考量文明进步和文明动力问题,个体与共同体的双向发展本质上是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机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进步”和“文明交往”两个向度,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明进步”向度。


    首先,关于“文明的人”生成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主张的建构路径是:一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以促进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增强;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三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助推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发展。


    其次,关于“文明的共同体”生成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主张的建构路径,一是实现对物的共有即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二是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相统一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当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时,事实上就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不谋而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要求传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为文明交往提供中国方案


    第二,“文明交往”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基于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革新,致力于构建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实现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需要深入拓展人们的交往范围,拓宽交往主体的范围,推进人们的交往进程。具体路径: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是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其卓越贡献在于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质内容,不断赋予其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丰富了人类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观念,是发展目标和理念蓝图,更是一种历史性实践,是具体的推进过程,是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它开启了世界文明交往新时代,为回应当代世界与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世界文明交往秩序变革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打破了西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形态理论话语垄断,成为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流砥柱。


    作者夏巍,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史观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阶段性成果。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