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管理动态 / 管理工作
-
八年研究结硕果 道尽上海古今演变——“新修《上海通史》”重大课题顺利结项
2021/6/17 17:52:35 点击量:22454
-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领衔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新修《上海通史》日前顺利结项。该重大课题于2013年正式立项,165名来自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及部分外地学者集智攻关、共襄盛举,总计形成约1800万字、30卷研究书稿,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为我市学习党史提供生动资料,为四史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一、历时八年,打造传世学术精品
上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全球影响的特大城市,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是具有开放、创新、包容优良品格的城市。近代以来,上海便十分重视研究自己的历史。早在1999年,上海学者编撰出版了中国城市史上第一部大型单体城市的通史《上海通史》(15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上一版的《上海通史》(下限为1997年)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2013年2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同志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调研,专门提到《上海通史》新修工作。指出新修《上海通史》工作相当重要,务必做好。同年4月,市委宣传部正式立项,成立由历史学家熊月之领衔的课题组,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方式启动新修《上海通史》研究工作。经过课题组八年的努力,终以皇皇30卷32册的规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史学论著的撰写范式,完成新修《上海通史》编纂工程。
二、内涵丰富,展现上海发展全貌
新修《上海通史》的体例以中国传统通史体例为主,以通纪、传记、图表三部分组成。时间从地下考古发现的崧泽文化开始,下至2010年,范围覆盖今上海行政区划的所有部分,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口、军事等各个方面。全书分为导论、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人物篇和图表篇六个部分。
第1卷为导论,概述全书结构,综述上海城市演变脉络、上海在中国与世界地位、上海城市发展动力、区县特点等,专述上海红色文化、租界特点及影响、上海人特质、海派文化等问题。古代篇设4卷(第2-5卷),分别为从地下考古到唐代设华亭县、上海建县、明代、清代前中期。近代篇设7卷(第6-12卷),分别是晚清前期、晚清中期、晚清后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孤岛与沦陷时期、国民党统治恢复与结束时期。当代篇设4卷(第13-16卷),分别是从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文化大革命”及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分上下两卷)。人物篇设8卷(第17-24卷),其中古代人物1卷、近代人物3卷、当代人物3卷、外侨1卷。图表篇设6卷(第24-30卷),包括时空演进卷,城市历史、对外交往卷(上下两卷),建置机构、行政管理卷,历史风貌、人文胜迹卷,经济发展、人口变迁卷,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卷。
三、创新研究,丰富党史学习素材
新修《上海通史》在编写体例、资料发掘、研究视野、学术见解、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创新。一是新体例,以中国传统通史体例为主,即以通纪、传记、图表三部分组成,为避免重复,对于许多志书的精华部分,以“表”的形式呈现。二是新资料,除吸收挖掘最新史料外,还在资料处理方面强调三个结合,即地上资料与地下新发掘出来的资料相结合,中文资料与外文资料相结合,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相结合。三是新视野,注重研究领域的扩展,包括社会生活史、医疗史、环境史等方面,极大丰富了历史研究内涵,注重对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研究等。四是新见解,吸收国际国内学术界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提升学术性和体现时代水平。五是新方法,充分吸收方志、学术研究成果,归纳提炼为图表,反映上海自古以来自然禀赋、城市变迁、社会活动、国际国内联系等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景观与态势。
新修《上海通史》对1949年以后的上海史部分,大为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伟大斗争的光辉历程,有系统、翔实而生动的记述,生动展现了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各方面的反帝爱国运动。更重要的是,新修《上海通史》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从国际联系、国内联系、城乡联系等多维度,立体式呈现、阐释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何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何以会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摇篮”,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素材。 - 来源: 编辑人:徐冲
- 关键词:
-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