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管理工作
    本市6项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资助
    2019/1/22 16:14:18    点击量:4274
  •     近日,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通知,本市申报的6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获立项资助,立项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中标的研究专项分布在全市4家社科研究单位,其中,复旦大学3项,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各1项。

        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首次设立的研究专项。研究专项重点围绕对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投入不足的基础学科,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而亟需抢救的濒危学科,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而有待加强的特色学科进行扶持,确保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有人做、有传承。

        为做好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申报工作,市社科规划办专门召开全市科研管理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求各社科研究单位根据申报通知要求精心选择政治素质高、前期积累扎实、学术信誉良好的学者担任课题负责人,鼓励青年学者申报相关课题。经各社科研究单位组织申报和市社科规划办专家评审,本市共向全国社科工作办报送16项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项目,最终6项获立项资助,涉及哲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文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基础理论一级学科,涵盖边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历史地理学、中小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周边外交及中外交往史、简牍学、古文字学等学科领域。

        根据全国社科工作办的要求,我办将全力做好首批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科研组织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跟踪了解项目研究进展,督促课题组发扬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潜心治学,甘坐冷板凳,严肃认真地对待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需要时拿得出来、用得上、代有传承,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上海贡献。同时,结合本市“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本市近期也将启动资助一批冷门“绝学”和城市史等研究专项。

        1.十九世纪前欧洲科学家和汉学家视野下的中医
        (项目负责人:高晞;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在全球史视野下,梳理中医西传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医知识西传的特点。既分析不同时段欧洲科学家和知识界对中医的接受知识源头与认知的差异,又关注欧洲知识体系自身在十六至十九世纪的转型特征。在此背景下,客观、历史地分析中医西传的特性,理解西方知识界对中医认知的演变,最后形成西方社会对中医的常识性认知,达成在科学范式下解读中医的共识,对当今中医再次走向世界能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2.战国至秦汉时代杂项类铭文的整理与研究
        (项目负责人:周波;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将搜集战国秦汉杂项类铭文最清晰的拓本、照片、摹本,并记录器物的时代、出土时地、尺寸形制等信息,按照漆木器、金银器、骨器等类别,分品类、时代先后、出土地域等进行集中著录,对战国秦汉杂项类铭文各种相关研究论著、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录入文本并且做好集释工作。在此基础上校订文本,对战国秦汉杂项类铭文中的名物、职官等内容字词进行逐条汇证,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作分辨取舍,订正补充。在全面整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中所涉及的俗体字、异体字、用字现象等进行讨论。

        3.航海日志整理与西沙群岛主权研究:以18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南海测绘为中心
        (项目负责人:丁雁南;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跳出对西沙群岛有主权争议的中越两方,回溯远在主权争议未出现之前的1808年,以一手的第三方权威材料,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视角审视当时西沙群岛的实际状况,以佐证我国最先发现和开发西沙群岛。通过挖掘英国东印度公司测绘过程,结合地图学史、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将英国东印度公司1808年南海测绘置于一个广阔的地理学、地图学的框架中,探讨其结合西方和本地——也即中国人的——地理知识的真实情况,将为论证中国对西沙群岛“历史性权益”提供关键证据。

        4.步虚词及其“吟线谱”复原研究
        (项目负责人:罗争鸣;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在对历代大量道教仙歌的辨析、考订和搜集整理的基础之上,着力捋清步虚词形成的复杂历史,考察步虚词在“灵宝化”之前的早期形态,进而揭示其形成固化仪节的历史过程及随后的文人化和世俗化趋势。针对步虚词研究的高难问题“吟线谱”的破解,通过结合古代音乐研究和现今步虚吟唱法,对《玉音法事》中的“吟线谱”做深入探索。

        5.19世纪来华德意志人中国叙事文献的发掘与研究
        (项目负责人:胡凯;责任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该项目基于19世纪德意志人在华工作、生活的经历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德语著述,从他者角度在德意志讲述“中国故事”。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对来华德意志人中国叙事中具有长时效性的认知习惯和有现实参考价值的参数进行动态解析,针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由价值观、制度、民族个性、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跨文化问题,为构建多元高效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跨国移民史研究
        (项目负责人:强晓云;责任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该项目从跨境人口迁移的视角入手,综合中国、哈萨克斯坦以及相关国家的资料文献,以中哈关系史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划分依据,以中哈(苏联解体前为中苏)关系为背景,梳理中哈两国的跨国移民史,分析其流动特点和趋势,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为处理当前中哈交往中的敏感问题提供史实依据和理论支撑,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