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管理工作
    本市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保持领先
    2017/7/14 17:26:15    点击量:4184
  •     2017年7月,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本市共有306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比去年增加30项,增幅达10.87%。其中,重点项目20项,一般项目210项,青年项目76项,平均立项率为15.33%,超过全国平均立项率14.6%,占全国总立项数的7.13%。13家社科研究单位、14个学科立项率超过全国平均立项率,充分体现了本市作为理论重镇、学术重镇的深厚基础,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从立项情况看,立项数超过20项的单位有华东师范大学34项、复旦大学31项、上海师范大学30项、上海大学29项、华东政法大学25项;立项数超过10项的单位有上海财经大学17项、上海交通大学17项、同济大学14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13项、华东理工大学12项、上海外国语大学10项、上海海事大学10项。

       
    一、狠抓申报质量,各单位立项数稳中有增

        近年来,通过全市社科研究单位共同努力,本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已逐步进入“新常态”,从追求申报数量转为提升立项质量。

        上海师范大学实现多个“首次”,立项数首次达到30项,首次进入全市三甲,首次增幅全市第一;与去年相比,增幅超过5项的社科研究单位有上海师范大学13项、上海海事大学9项、上海大学7项、同济大学7项、华东师范大学6项、华东理工大学6项;华东政法大学立项率达到24.04%,首次位居全市第一;复旦大学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五年立项率超过20%的社科研究单位,体现了较高的科研申报质量;立项率超过20%的单位有近十家,包括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商学院,创历年新高。

       
    二、突出重点领域,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今年全市23个学科实现了全立项、全覆盖,体现了上海在健全学科体系方面的努力。其中,立项数超过15项的学科有语言学、法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语言学、法学立项数均达到31项,分别占全国同类学科立项总数的10.06%、9.45%,体现了本市在重点领域的先发优势。

        高于全市平均立项率的学科有考古学、人口学、宗教学、世界历史、统计学、哲学、民族问题研究、图书情报、外国文学、国际问题研究、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13个学科。马列·科社、党史·党建立项率不足10%,且立项数占全国同类学科立项总数不到5%,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

        同时,跨学科研究成为新趋势,“‘中医外交’研究”“大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研究”“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等项目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问题为导向、以全新视角开展研究。

       
    三、研究导向鲜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从全市立项项目的研究方向来看,项目负责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通过“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研究”“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的整体性研究”等项目的深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着力点。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是产生原创性思想的源头活水,也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色和强项。项目负责人以当代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围绕当前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研究,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如“中国民主的历史演变、话语建构与运行路径研究”“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研究”“生态批判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研究”“中国老龄人口脆弱性评价与精准养老研究”等。

       
    四、平台效应显著,集聚优秀人才和队伍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在推动研究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大平台。从项目负责人专业职称、年龄结构看,既有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又有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从研究团队看,全市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数据+”已形成一批小而精、专而强的研究团队;从研究连续性看,近20名项目负责人在去年高质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围绕同一主题继续深入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再次资助。其中,复旦大学高帆、上海财经大学马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陈奇星等均为近十年内第三次获得资助,体现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和执着坚守、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序号

    社科研究单位

    申报数

    立项数

    立项率

    1

    华东师范大学

    162

    34

    20.99%

    2

    复旦大学

    134

    31

    23.13%

    3

    上海师范大学

    218

    30

    13.76%

    4

    上海大学

    122

    29

    23.77%

    5

    华东政法大学

    104

    25

    24.04%

    6

    上海财经大学

    80

    17

    21.25%

    7

    上海交通大学

    128

    17

    13.28%

    8

    同济大学

    108

    14

    12.96%

    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87

    13

    14.94%

    10

    华东理工大学

    51

    12

    23.53%

    11

    上海外国语大学

    48

    10

    20.83%

    12

    上海海事大学

    50

    10

    20.00%

    1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69

    9

    13.04%

    14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103

    9

    8.74%

    15

    上海社会科学院

    144

    9

    6.25%

    16

    上海体育学院

    32

    6

    18.75%

    17

    上海政法学院

    51

    5

    9.80%

    18

    东华大学

    21

    4

    19.05%

    19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64

    4

    6.25%

    20

    上海中医药大学

    27

    3

    11.11%

    21

    上海理工大学

    31

    3

    9.68%

    22

    上海商学院

    10

    2

    20.00%

    2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13

    2

    15.38%

    24

    上海海洋大学

    14

    2

    14.29%

    25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13

    1

    7.69%

    26

    上海电力学院

    21

    1

    4.76%

    27

    上海博物馆

    1

    1

    100%

    28

    上海开放大学

    1

    1

    100%

    29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1

    1

    100%

    30

    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

    1

    1

    100%

    合计

    1996

    306

    15.33%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