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科新闻
    《上海通史》(新修)工作日前启动
    2013/9/27 14:17:10    点击量:9290
  •     9月1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上海通史》(新修)启动仪式暨编纂工作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通史编委会主任王战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历史所所长黄仁伟主持启动仪式,编委会委员、学术顾问、同行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科研人员及部分新闻媒体参加了会议。

        王战在讲话中谈到,《上海通史》(新修)不仅是全市的大事,也是史学界的大事,既是一项重大的科研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编撰工作必须借助全市史学界的力量,必须体现上海史学界的最高水平。他谈到,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发掘上海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盛世修史并非歌功颂德,而是要起到警示作用,要继往开来,对于上海而言,如果没有梳理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就很难为上海的发展找到历史借鉴。王战在讲话中对编纂工作提出了要求。第一,广纳贤才,优中选优。这一项目能够承担的重要依据是史学工作者及其团队的自身力量。上海市将这一任务交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是希望历史所吸纳史学界各类优秀人才,优中选优。历史所作为一个平台,必须面向全市。将传统的上海史研究与上海现实相结合,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第二,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总结,不能夸大。第三,有序推进,保持进度。第四,这一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希望编委会尽快落实各项工作。

        黄仁伟在致辞中谈到,此次新修《上海通史》是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韩正书记适时重修《上海通史》要求的一项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通史》(新修)的结构和内容都会有很多创新点,也会有更深的拓展,上海社科院以及历史所要借此东风,深化学科建设,在1999年版《上海通史》的基础上,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这项任务,5年内全部完成。

        启动仪式上,《上海通史》(新修)主编熊月之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立项及规划情况。《上海通史》(新修)将定位为高质量学术著作,系统阐述上海地区文明产生、演变及发展历史,全书拟分30卷,每卷40万字左右,插图100幅左右,总计约1200万字,3000幅图片。项目计划在5年内完成,2013年正式启动,2016年基本完稿,2017年出版至少15卷,2018年全部出版。与1999年版《上海通史》相比,《上海通史》(新修)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范围更广。1999年版在近代以前以上海县为主,近代以后以上海城市为主。《上海通史》(新修)则涵盖现今上海市行政区全部,包括近代以前不属于上海县的松江、青浦等地,也包括近代以前不属于松江府的嘉定、宝山、崇明等地。第二,时间更长。1999年版叙事下限为1997年,新修则下延到2010年。第三,内容更全。近代上海城市的主体部分是租界。城市的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法制体系大多是在西方文化主导或影响下进行的,因此,研究上海历史,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内容。第四,学术性更强。最近十多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上海历史的研究,无论是考古部分,还是近现代与当代部分,都有重要推进。英文、法文、日文等原始资料均由重要发现。《上海通史》(新修)将尽最大可能吸收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体现时代水平。

        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要了解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色,才能了解我们今天要走什么道路。因此,研究上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认为《上海通史》(新修)首先应该扩大资料来源,其次应注意写作上的严谨,要力争体现史学界的最高水准。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认为,一座城市只有认清自己的历史,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新修通史要本着求真务实、以史为鉴的研究态度,深刻提炼上海城市精神遗产,更好的为上海服务,就一定能够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的标志性的项目。上海档案局副局长朱金铃表示上海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将会为新修通史提供更好的服务。

        启动仪式后,来自上海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对《上海通史》(新修)展开了热烈讨论。复旦大学教授邹逸麟提出了加强上海中产阶级研究和做专题研究的建议。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阐述了上海史研究与历史地理之间的关系,建议要准确把握西方文化对于上海的影响力和加强“图”的部分。复旦大学教授王维江认为,新通史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要尽量从新视角诠释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逊指出写出上海这一地域文化的特色是《上海通史》(新修)的重中之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济顺认为新修上海通史,要走出上海,要研究西方文化的影响,探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大一统的体制下上海的地位。上海文史馆馆长沈祖炜认为,《上海通史》(新修)应该是官方修史、社科项目和文化工程三位一体的重大工程,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体。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金海提出当代部分着重要在思想方面讨论上海30多年间的巨变如何产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认为,通史的内容是博物馆研究和表述的重要对象,特别是新通史对1949年以后上海史的编纂,将为该馆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敏彦建议通史的学术观点应该在主编处得到统一。复旦大学教授章清就上海通史的书写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新通史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撰写不必千篇一律、面面俱到,而要立足于该时期的突出问题来写。上海大学教授陶飞亚提醒编纂过程中药注意碎片化问题,一开始就要制定好文风与范例。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研究员陈杰认为,最近的考古成果将有助于弥补学界对上海古代早期文明的认知。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认为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撰写“文革”后上海的发展。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承载认为当代部分重要一个切入口就是平民。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池桢认为,通史应尽可能多地保存史料并加以整理,为研究者提供一把钥匙,提供各类线索。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宋钻友认为如何剪裁史料以达贯通、如何避免碎片化是个重要问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马学强则认为,新修通史应关注多年来新的资料发现。

         会议指出,目前新通史的重要工作是充分讨论编纂提纲,避免在编纂过程中走弯路。上海社科院一定会将新通史作为基础学科的标杆工程,全市目前拥有的相关研究人才空前强盛,政府对新通史也空前重视,新通史编委会将继续采纳各方意见,以招标方式集合最好的团队写出最好的成果。




     
  •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