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告通知
    市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公示(2011年第6期)
    2011/6/7 14:44:17    点击量:11222

  •     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合格的重大课题申报材料及课题组成员的详细学术背景材料将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上予以公示,请相关专家学者广泛评价,公示期为一个月。公示期后,将组织学科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来函请寄:本市高安路17号301室(200031)或电邮至popsssh@sh163.net。




    课题名称: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

    申请人:王鹤鸣    上海图书馆


    课题设计: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价值

        家谱,或曰宗谱、族谱,系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少数民族家谱是中国家谱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汉族家谱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理和研究,已明显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时至今日,既没有一部反映整个少数民族家谱资源的目录,更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研究少数民族家谱的学术专著,甚至对少数民族家谱的资料现存整体状况也未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了解甚少。

        近50年来,涉及中国少数民族家谱课题的国内外整理、研究成果,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1.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家谱。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共100册,计收录蒙古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朝鲜族等家谱凡118种。以资料选辑形式出版的少数民族家谱,有马建钊主编的《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李林主编的《满族家谱选编》、姚斌等主编的《辽宁朝鲜族家谱选》等。此外,尚有少量的单种族谱出版,如《陈埭丁氏回族宗谱》。另外比较特殊的是,某些书刊也收录有少数民族家谱。

        2.有关少数民族家谱论文。据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检索,近50年来,有关少数民族家谱的论文有200余篇,所涉及的民族近二十个,如白寿彝、马寿千的《几种回族家谱中所反映的历史问题》,郭德兴的《锡伯族家谱及其价值》等。此外,也有少量外国学者论文,如(日)冈田英弘的《蒙古编年史与成吉思汗系家谱》。但这些论文皆属单个民族研究或个案研究,论题零星分散,缺少系统性。

        3.研究少数民族家谱专著。此类研究成果更少,可谓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已出版的有李林所著《满族家谱研究》、常建华撰写的《朝鲜族谱研究》。其中常氏之作,主要论述韩国的朝鲜族家谱。台湾学者李亦园在《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论述了高山族家谱。  
      
        本课题的实施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对丰富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宝库、促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完善中国家谱学理论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受汉族编修家谱的影响,少数民族如蒙、满、回、朝鲜、苗、彝、畲、白、高山、土家、鄂伦春、维吾尔、锡伯、布衣、佤、纳西、达斡尔、壮、土族等也纷纷编修家谱。其中满族、朝鲜族编修的家谱种数均在千种以上。少数民族家谱不仅有一定的数量,而且种类多样。如中国最原始形态的口传家谱,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南对佤、彝、哈尼、倮、怒等少数民族进行历史文化调研时发现的,而在东北对鄂伦春族、锡伯族调研时,则发现了最原始的结绳家谱的遗迹。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本课题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家谱进行深入挖掘、整体开发,这就大大丰富、充实了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宝库,为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问题研究提供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

        少数民族家谱内涵丰富,举凡姓氏来源、家族迁徙、世系世传、人物传记、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规家法、艺文杂志、字辈排行等,记载的都是本族人的事迹,内容涉及一个家族的方方面面,实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它保存了许多正史、方志和其他史书所未记载的重要史料。对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家谱進行整体开发,不仅能为研究少数民族的渊源、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历史人物、婚姻制度、宗族制度、民族文化、民族交往,以及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少数民族历史重要问题,乃至为整个中国历史研究(如中国移民史、中国疆域史等)提供其所特有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中国这一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关系复杂、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差异极大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如何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史料,这对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诸多问题,也有促進作用。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就是汉族与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历程:少数民族家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并逐渐汉化,成为汉族群体的组成部分;很多汉族家族由于各种因素融合到了少数民族中,成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融合。如中国回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受汉族文化影响,不少“回回”逐渐汉化,成为汉族群体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汉族、蒙古族、彝族等族人也有不少融合到回族中间,成为当今回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少数民族家谱的整体开发,就能更加生动的揭示:中华各民族如何在历史上彼此接触、混杂和融合,终于形成今天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对促進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進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也是有邦助的。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是整个中国家谱宝库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将广泛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家谱,论述少数民族家谱的体例、内容和功能等,并与汉族家谱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总结少数民族家谱编修的特点、规律,这将更加完善中国家谱文献的宝库,丰富中国家谱的研究内容,对近三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中自发出现的编修新家谱的活动,也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总体框架

        本课题由两个主体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目录编纂。拟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本目录将编纂汇录海内外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家谱,所编入的家谱以汉字记载的少数民族家谱为主,同时兼收以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家谱,尽可能地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的全貌。大致方案是走访少数民族自治区或少数民族较集中居住的地区中的图书馆、档案馆、民族研究所等机构,搜寻他们所收藏的少数民族家谱,并加以编目汇总,同时收罗分散于全国、世界各地藏谱机构的少数民族家谱。所编目录按统一的体例进行著录,编纂一部包含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家谱资源信息的联合目录——《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

        第二部分是论著。拟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研究》专著。本书拟分两大章。第一章从微观的角度,按东北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南东南地区四大块,逐一论述每一块各少数民族家谱的起源、体例、内容、收藏和各自的特点。第二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就少数民族家谱的渊源、家谱的发展、家谱的种类、家谱的内容、家谱的体例等问题,划为多个专题,进行系统阐述。并就少数民族家谱的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寻根价值、道德价值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论述。本专著约50万字。

        实施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1.紧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机构合作,邀请研究少数民族家谱的学者直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工协作,共同实施本课题的研究计划。

        2.做好资料搜集的基础性工作。须广泛地搜集目前能检索到的少数民族家谱资料,包括少数民族的家谱和目录,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尽可能地吸收当今学者关于少数民族家谱的研究成果,并有所发展与创新。为此需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除了走访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民族研究所等收藏少数民族家谱较多的单位,甚至还应收录民间个人的藏谱,使之收录的家谱资料“齐而全”,为本课题打好扎实的资料基础。

        3.运用比较法研究本课题。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其著录格式与汉族家谱既有共同之处,但也需带有少数民族家谱的某些特点,制定编纂体例应充分反映这个特点。少数民族编修家谱,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要研究少数民族家谱与汉族家谱之间的异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探明少数民族家谱的编纂特点和形成规律。

        4. 注重运用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人口学等综合研究方法,以期多科学、多视角地探索少数民族家谱的发展轨迹。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重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上海图书馆自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了三个国家谱项目:《中国家谱总目》(全国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谱史》(全国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国家清史项目)。本课题是上述项目的逻辑延伸和发展。

        本课题的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目录》,是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家谱总目》的逻辑发展。200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共计收录中国家谱52000余种,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少数民族家谱,约近1000种,其中包括满族、蒙古族、白族、回族、朝鲜族、彝族、土族、畲族、土家族、锡伯族、布衣族等,另外还有一些如鲜卑族后裔元氏,月氏人后裔支氏,匈奴人后裔宇文氏、呼延氏,锡兰国王王储后裔世氏等姓氏。此书系迄今为止收录最为完备的中国家谱目录,其体例严谨、著录准著,较好地反映了家谱文献的特征,出版后广获好评。《中国家谱总目》项目2007年12月结项被评为优秀等级,并被收入《成果文库》。

        本课题的《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研究》,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家谱史》的深入研究。2010年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家谱通论》(即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全面论述了中国家谱五千年来的起源、诞生、兴盛、转型、完善、普及和新修,不少学者称,此书无论从系统性及研究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填补了中国家谱研究史方面的一些空白。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了少数民族家谱。如阐述中国家谱起源时,就涉及了蒙、满、佤、彝、怒、布朗、鄂伦春、锡伯等多个少数民族。在第七章“中国家谱的普及” 中专设一节“少数民族编修家谱”,论述了蒙、滿、回、彝、畲、苗等六个少数民族家谱,包括这些少数民族家谱的内容、受汉族家谱的影响、本民族的特色等,共计3万余字。尽管它还不完整,内容也显单薄,但毕竟已在少数民族家谱整体研究上迈出了一步,为以后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研究》做了一定的积累。

        此外,课题组成员对东北、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家谱的整理和研究,也有所积累。《东北满族家谱分布地域流变研究——以满族家谱为例》即是专门对东北满族家谱展开研究,这一基础性的工作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研究成果,不少都具有 “创新”性质。如《中国家谱总目》不仅收录最为齐全,而且撰有内容提要,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带有内容提要的世界性的家谱联合目录。在著录体例上,根据家谱的文献特点,并结合古籍的著录原则另行拟定,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得到业内的广泛肯定。《中国家谱通论》系海内外第一部资料比较扎实、体系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史的学术专著,有些章节论前人所未论,开创了中国家谱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中国家谱史研究上的空白。


    四、课题组负责人和各成员的主要学术经历及研究成果

        1、王鹤鸣

        男,汉族,江苏江阴人,1940年1月25日出生。分别于1964年7月、1967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毕业。上海图书馆研究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中国家谱。

        1968年5月至1982年9月,任安徽省图书馆副馆长。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1983年7月至1991年5月,任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副局)。1991年5月至1995年9月,任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正局)。1995年9月至2000年10月任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正局),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2000年10月,因年龄免去党委书记职务后,继续以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义,主持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至今仍天天上班,并以全部时间、全部精力从事中国家谱的研究工作。

        历年来曾先后主持安徽历史系列专著、《安徽省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上海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史》等多项研究课题。撰有《安徽近代经济探讨》、《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现代史》(合著)、《解冻家谱文化》、《中国家谱通论》(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元月出版)等多部专著。主编《安徽近代水灾备忘录》、《安徽工商史迹》、《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22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家谱总目》(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10册,1200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等多部专集。论文有《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复旦学报》2006年1月)、《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文汇报》2006年2月26日每周讲演)、《中国家谱的姓氏》(《谱牒学论丛》第二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宋代谱学创新》(《安徽史学》2008年2月)、《编纂中国家谱总目  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史林》2009年3月)、《中国家谱体例概说》(《寻根》2009年1—6期连载)、《章学诚的谱学理论》(《中国家谱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等50余篇。

        2、陈建华

        男,汉族,浙江奉化人,1957年8月26日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上海历史学会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分配至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工作。长期以来从于古文献整理和研究。先后协助王鹤鸣先生主持《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中国家谱总目》。主持国家清史项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1200万字)。撰写有关家谱论文多篇,如《中国家谱“书法”初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中国族谱地区存量与成因》(《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宋以来私修家谱的功能与纂修体例》(《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检索词的建立与资料的沟联——家谱资源数字化初探》(《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等。与孙启治先生合著《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114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此书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有关中国古佚书的专著。任《历史文献》(第6辑至第14辑)主编。1998年应香港岭南大学之邀,到香港岭南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讲学。

        3、顾燕

        女,汉族,上海市人,1975年8月21日生。硕士。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自1997年起进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后一直从事家谱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参与编纂研究的项目有《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总目》等。目前正在负责编辑点校《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教育卷》(国家清史项目)。撰写论文主要有:《家谱堂号探析》(《中国谱牒研究》,1999年10月)、《家谱的区域版刻特征》(《中华谱牒研究》,2000年11月)、《试论中国家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以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为例》(《家谱与中国文化——浙江家谱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0月)、《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特色概述》(《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2005年理论学术年刊》,2006年10月)、《A Chinese Cultural Projec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Chinese Genealogy》(《IFLA Publications 130,Interniational Genealogy and Local History》,2008年3月)、《〈中国家谱总目〉的特色和编纂特点》(《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3月)、《如何正确利用合理开发家谱资源》(《中国家谱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等10余篇。

        4、宗亦耘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齊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1999至今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副研究馆员。全国汉画学会会员。参加吴中杰导师主持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合著《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撰有论文《钱子泉先生<文史通义>讲授记批语》(《历史文献》第十辑)、《汉代墓葬艺术体现出的汉人生死观》(《上海艺术家》2000年06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报业的运营规律 》(《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05月)、《以神学的标准衡量宋元时期的景教》(《神州交流》2010澳门)等。2004年后参加家譜整理工作,是《中国家譜总目》的主要编纂者之一,发表论文《论各少数民族与家譜的关系》(2010年《中国家譜论丛》)。

        5、王宏

        男,汉族,1961年5月26日生于上海。学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图书馆支委会副主任。上海历史学会会员,中山学社会员。1983年就职于上海图书馆至今。从事古籍、碑帖、档案的文献整理和编目。负责上海图书馆所藏盛宣怀档案的整理编目及全文数字化工作。任《历史文献》丛刊编委。参与《郑观应文献选集》、《郑观应档案名人手扎》、《上海图书馆藏翁同龢未刊稿》等整理编纂工作。主编《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点校注释《长江日记》。论文有《上海图书馆庋藏盛宣怀档案概述》(《地域文化研究史资料杂志》,日本东京外国语学院2006年出版)、《上海图书馆藏郑官应资料综述》(《盛世危言郑观应文物集》,澳门文化局出版,2008年)、《从〈龙溪盛氏宗谱〉看近代义庄之变迁和发展》(《海峡两岸研讨会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6、王铁

        男,汉族,江苏常熟,1948年3月生。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古文字诂林》、《朱子全集》等的编纂和整理工作,是《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项目的主要成员。撰有《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38万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试论旧族谱中人物传记的文献价值》(《中国历史文献研究》2008年27期)、《高密族谱综述》(《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刊》2010年)等论著。

        7、许淑杰

        女,1971年10月生。博士。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满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承担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满族家谱分布地域流变研究——以满族家谱为例》和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十七、十八世纪伊儒对话与回回民族认同问题研究》。发表《元代以来国内外中国伊斯兰典籍调查整理研究概述》(《回族研究》2005年1期)、《中国东北满族谱牒特点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4期)、《东北地区满族家谱搜集整理及其史料价值》(《满族研究》2008年2期)等论文多篇。

        8、王水乔

        男,1965年3月生。博士。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长期从事云南省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具体负责云南省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参与或主持《(乾隆)姚州志》、《(嘉庆)黑盐井志》、《南中杂说》、《边州闻见录》、《大理丛书》、《医学正旨择要》、《百年军校,将帅摇篮》等文献整理点校工作。任《中国家谱总目》西南片负责人。撰有《近代彝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探析 》(《思想战线》2007年4期)、《云南烟草文化》(《云南特色文化研究》,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文章。

        9、赵建民

        男,1938年12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撰有《一部富有开拓创新研究的精品力作~读(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有感》(《图书馆杂志》2009年8期)、《宏观视野实证与比较研究的精品佳作~读(日本家训研究)有感》(2010年《日本学刊》)等论著。

        10、卢秀璋

        男,1940年元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作有《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1875—1919)》(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美国对华战略与西藏问题(1959—1991)》(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论文有《从西藏归入祖国版图看中国民族关系主潮流》;《论元明清历代王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甘、青、川、滇藏区历史沿革考》等。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