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国家项目成果简介
    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儒佛道哲学典籍的芬兰文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4/4/28 14:01:36    点击量:267
  •  

    批 准 号:21CZX044

    课题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课题名称: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儒佛道哲学典籍的芬兰文译本研究

    负 责 人:高源

    课题组成员:Miikka Ruokanen、Risto Saarinen、高宣扬

    责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成果的核心目的乃是对“冰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北欧芬兰文语境中儒佛道哲学经典文献的百年传译及其研究形态作以系统梳理与分析,开拓出中国哲学经典在芬兰暨斯堪的纳维亚世界传播的整体图谱,致力于从“北极走廊”视角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经典何以被译介、诠释、传播与塑造,继而演成北欧社会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为当前东学西渐以及“一带一路”问题研究开拓新的思想资源。


    15世纪郑和下西洋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地理大发现以来,中西文明碰撞交互日益频繁。与西学东渐之时代潮流相应,中国儒佛道哲学典籍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向西方传译的历史进程耶稣会创始人西班牙籍罗耀拉、沙勿略以及后继的罗明坚、利玛窦、高一志、艾儒略神父推进下,欧陆天主教传教士群体开启了多轮入华浪潮。“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西、葡、意、法、德、英等欧洲主流语种国家的汉学传译受到了长期的关注,也基本奠定了现当代海外汉学研究进路的基本版图与格局。然而,与欧陆主流国家汉学研究的情况相反,欧洲其他特色历史地区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语境中的芬兰、挪威、冰岛、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的中国哲学典籍及其相关史学文献研究资源却长期处于边缘化环节。相关的中文研究文献以及原始史料较为匮乏。但这绝非意味着北欧汉学史料与中国哲学研究成绩乏善可陈。恰恰相反,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中国语言文化与哲学思想资源非常丰富,且与欧陆汉学发展呈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长期以来“南强北弱”的欧洲中国哲学研究格局和现状,本研究试图深入原始语境的历史文献,从“冰上丝绸之路”线索以及“由北向南”观照的反向视角出发,关注以往欧洲汉学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波罗的海周边国家自身的历史文化来深度思考中国哲学经典在西方传播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因此,聚焦“欧陆-北欧-俄国”三方宗教哲学交汇的芬兰文语境,辐射连带的瑞典文、丹麦文、挪威文、冰岛文等跨语际汉学诠释视野,这对于革新以往欧陆语种“中心主义”的海外中国哲学书写模式,重新思考“东学西渐思想史研究的新途径、新方法、新视野,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独特文化战略意义,从而构成了本项目的重要背景与研究动机。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北欧跨语际视野下的芬兰文译本研究不仅涉及芬兰汉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也涉及周边国家如瑞典、丹麦、爱沙尼亚、挪威、德国、法国等区域国家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其内在交织背景。这构成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文本语境。结合以上主要研究目的与文本背景,本书的研究内容框架研究逻辑整体上沿着“道-儒-佛”的顺序递进。这基本上符合“道、儒、佛”依次进入芬兰社会的历史态势与传译规律。由此,本成果主体内容共分七个部分。围绕章节开展顺序,我们将具体内容重要观点依次阐述如下:


    第一部分为导论。重点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以及芬兰汉学兴起的地域背景,聚焦早期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对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记录与书写,溯源“中国北欧”文化互动的时空缘起并提供较充分的历史文献依据。同时,我们亦阐明本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史料资源、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基本结构等内容,为本课题论证系统性展开奠定必要基础。


    第二部分围绕道家传译展开,溯源北欧汉学缘起之际道家典籍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早期传播,透析出北欧老学的历史生成与源流谱系。我们首先探索了北欧道学研究形成的欧陆渊源,揭示出欧洲传统主流语种辐射下北欧老学勃兴的历史背景以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在波罗的海北岸传播的首译本源流,其次深入北欧传教士入华的另一种传播线索,梳理出以瑞典、芬兰、挪威为代表的道学经典反向传播历史图景,最后探讨北欧老学的历史生成对推进东方道文化在欧洲新型传播的历史启示我们认为作为东方智慧的重要源头,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出由南至北的整体推进历程。北欧老学的勃兴有着深刻的欧陆历史渊源,同时也展现出独辟蹊径的发展模式。其中,爱瓦斯特Pekka E. Ervast, 1875–1934芬兰文首译起着重要引擎作用,穆勒Ernst Johannes Møller, 18621916丹麦文紧随其后并深刻影响了司马睿(þýðing Jakob. J. Smári, 18891972)及其兄弟约翰纳松(Yngvi Jóhannesson, 18961984的冰岛文转译形态,折射出欧洲法德英主流语种的辐射性影响。同时,瑞典的符恺励Erik Folke, 18621939以及挪威的艾香德Karl Ludvig Reichelt, 18771952等为代表的传教士辗转入华对道家哲学智慧的探寻开启了另外的传播途径。正是后者扎根中国本土反向推进了“道”在北欧的文化传播,深入促进了道家形上学及心性学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传统的多维度对话。北欧跨语际冷门文献视野下老学形成之路不仅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道家精神在欧洲传播的多元性提供了更为全面而精确的历史图谱,也为当前推进中欧信仰根基的深层对话及“一带一路”汉学新型传播开拓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第三部分切入争锋性的芬兰文与瑞典文首译进行辨析,依次对译本形态、修辞术语、诠释视角、源流路径等环环相扣问题展开系统剖析,探讨早期北欧传教士所开拓的道家哲学诠释对当前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背景下推进以“道”为轴心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启示。我们认为随着北欧道家经典传译线索的浮现,芬兰与瑞典在推动中国道家哲学走入斯堪的纳维亚世界起着先锋性作用。虽然争锋性的最早译本均显现于1907年,但却揭示出不同的诠释方法与传译路径:基于欧陆转译的芬兰文首译展示出神智主义视角下“以神释道”的格义路向,而长期在华播道的瑞典传教士符恺励则契入王弼注本开启了“契道合本”的直译路径。这两种诠释路径折射出北欧对中国道家哲学早期接受的不同形式,对后续中国哲学经典在冰上丝路中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神-道”格义与合本的方法论为当前弘扬道家智慧并深度推进以“道”符号为精神内核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海外传播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第四部分纵深契入芬兰文语境来探索百年芬兰道学译介与研究,整理出较为完整的芬兰文道学勃兴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认为,界于东西方宗教哲学交锋前沿的芬兰文语境乃是“道”之浪潮走向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桥头堡。聚焦百年芬兰文道学研究的历史浮沉,可以透射出两种源流促成了北欧道学的勃兴:一是欧洲语种的转译辐射,二是入华传教士汉学家对东方智慧源头的世纪追寻。爱瓦斯特与王为义是这两种线索的典型代表。这两种源流的交汇使得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老学译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过聂米宁、阿波宁与米娜的开拓,芬兰道学研究聚合了欧洲译本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考古新发现,发展出比较经学视野下的新型译介范式。芬兰百年道学译介折射出中国“道”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层次性与多维性,为深度理解“中国-北欧”道学与神学本体论终极视阈汇通与核心价值观的对话模式开启了崭新的视角。


    第五部分把重心转移到儒家经典在芬兰暨北欧的译介与传播。事实上,冰上丝路视野下儒学经典何以译介与传播是当前开拓东学西渐思想史研究的新型维度。我们认为,不同于以往欧陆主流语种汉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北欧儒学特别关注伦理道德背后的天道根基及其与本土新教神学逻辑的价值互动。作为北欧儒学的重要镜像,芬兰文语境对儒家经典的早期译介与研究体现出以神释儒的显著特质,深嵌于科和宁、王为义等传教士探索中国哲学精神的世纪追寻路径。然而,经尼基拉夫妇及高玉麟等汉学家的不懈努力,当代芬兰儒学译介与研究逐渐脱离基督教神学范式而转向回归儒学本义的诠释策略。这种方法论转型折射出儒耶信仰坐标系相遇中核心价值观的调适,对深度理解北欧儒学处境化历史进程以及构建冰上丝路视野下新型汉学传播模式,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第六部分纵深探讨百年来芬兰佛学的勃兴与发展路径问题以百年芬兰佛学发展主题研究为契机,我们梳理中国佛学(特别是禅宗思想)在北欧东西方边界上的接受与传播线索并透射出译本背后的发展规律,进而探讨芬兰文佛学研究演进形态对促进北欧佛学研究、增益“中国-北欧”传统核心价值观互动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与欧陆耶稣会士佛学译介的天主教背景不同,北欧社会对佛教的接受相当晚起且与新教伦理精神密切相关。其中,处于东西方宗教哲学交汇的芬兰文语境为探索东学西渐背景下佛学西渐与北传提供了重要线索。百年芬兰佛学发展呈现出对欧陆禅学的“承立”的内在演进规律,其肇兴得益于20世纪神智学领袖卡利宁(Yrjö Kallinen)对东方禅学的承继与转译,拓展于凯皮宁(Jukka Kemppinen)与禅僧尼尼迈基(Mikael Niinimäki本土化禅学实践,并在最近些年呈现出佛耶终极视阈融通情境下挺立自身新教伦理精神的研究动向。尽管佛学在北欧传译的百年历程与日本铃木禅为引擎的欧陆佛学研究有密切联系,但始终保持自身独辟蹊径的发展模式。


    第七部分系统地总结全书的核心观点,反思百年来儒佛道哲学典籍在芬兰暨北欧传译的内涵特质与历史规律,探讨当前“冰上丝绸之路”倡议背景下推进“中国-北欧”哲学互动的现实文化价值与战略意义。我们认为,作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中国-北欧”哲学互动的重要镜鉴,芬兰文语境所揭示的“共情”以及“处境化”诠释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所展现的是开放自信、包容谦逊、和谐共鸣的价值理念,而非冲突对抗、博弈零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垒思维模式。特别是在当下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战争威胁、贸易摩擦、宗教冲突、疫情交困等时代新变局中,如何推进不同信仰核心价值观的互鉴与沟通,超越博弈冲突的思维模式、推广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意识,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百年芬兰语境对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引介所展现出的涉及本体论预设、逻辑思维原则、道德心理共识、内在价值精神等多维度的“立体式架桥”,为解决此意识形态的冲突提供了重要方案,也为当前建构“走出去”国际传播战略以及北欧视野下儒佛道哲学经典多语种外译语料库的“数字化”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本研究属首次对“冰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的中国儒佛道代表性哲学经典在北欧特别是芬兰文处境中的百余年传译形态进行的原创型、系统性整理与研究,结合最新出现的北欧跨语际冷门语种的文献史料,透射出较为完整和较为精确的芬兰文语境中国哲学的译介源流图谱。本成果在整理北欧多语种冷门稀见史料(涵芬兰文、瑞典文、挪威文、丹麦文、冰岛文原始文献)基础上,深度挖掘芬兰暨北欧传译背后的中西哲学价值理念互动的学术谱系及其内在逻辑精神,致力于突破学术瓶颈、挑战研究壁垒。因此,通过术语、命题、论证、结构原则的分析透视出儒佛道哲学文本的内在逻辑,并在当前“冰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与北欧新教信仰根基的深度沟通,构成了本项目实质性的理论贡献与主要建树 

    成果在带动“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走廊”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北欧”的跨哲学与跨文化的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1)拓展当前国内“东学西渐”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以往的海外汉学译介与传播研究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传统南欧或西欧国家为“海上丝绸之路”语境中的主流研究对象,然而,关于芬兰暨北欧“非中心”国家的译介情况却鲜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本成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于将北欧国家及其汉学译介纳入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相遇的历史性建构中,有力补充和拓展当前“东学西渐史”与国别史的研究视阈。


    (2)开拓“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走廊”视阈下的“中国-北欧”哲学互动理论研究。儒佛道典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传译史的历史建构,将为国家当前“一带一路”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中的文化互鉴和中国哲学文化传播战略等方面提供学术参考。


    (3)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哲学典籍在北欧文化圈的智能化传播理论。拟为当前“冰上丝路”视域下汉学的人工智能语言学习和语义资源提供文献资料和历史依据,并进一步为探索儒佛道经典在新形势下北欧的语言传译和智能化传播模式提供历史经验。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