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成果
    万勇: “一江一河” 从风景线到活力线
    发布时间:2024/5/17 14:20:35    点击量:8151
  •    

     

    “一江一河”是上海的城市生命线、风景线,也是城市人文线、活力线。新形势下,提升滨水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公益性、人文性,提高水面利用率、岸线利用率,加强遗产保护、品牌塑造和精神培育,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是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课题。

     

    一是激发活力,探索设立“一江一河”重大节庆的可行性。

    按照打造“中央活力区”的目标定位,研拟探索设立“一江一河节(或日、周)”的可行性,也可设立“一江一河”主题的文化节、艺术节、音乐节、旅游节、烟花节、灯光节、啤酒节、狂欢节等,以吸引人流、集聚人气,提高大型公共空间利用效率。

    “世界城市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进博会、旅游节、电影节等重大活动可在“一江一河”设立分会场。在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重要时点以及各类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上,研拟策划举办大型水上活动、水岸活动。

    此外,根据季节特点,适当增加公共活动频度。各区之间可错位设置,开展互比、互学、互鉴,部分活动还可探索常态化机制。

     

    二是活化利用,探索形成“一江一河”博览走廊的可行性。

    按照打造“中央文化区”的目标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一江一河”沿线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资源,探索形成博物馆带、博物馆群、博览走廊的可行性。

    部分主题公共设施可适度向“一江一河”沿线聚集,在现有展馆设施、文化设施、会议设施的基础上增加红色、科普、历史、民俗、海派等文化类公共设施。

    同时,探索编制“一江一河”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积极挖掘和展示上海城市文明史,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应设置好主题线、组织好空间关系,做好选址、立项、策划、布展、宣传、运维等各环节工作。

    此外,有必要打造若干差异化的历史遗产风貌展示区、历史遗存更新地标,增强城市文化地段的辨识度,突出人文遗产与市民、游客的互动性;探索“一江一河”重大文化题材衍生的可行性,通过文学、影视、游戏、文创等开展城市营销。

     

    三是打响品牌,探索组织申报“世界人文遗产”的可行性。

    借鉴北京以城市中轴线、多省以大运河等线型空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研拟探索以“一江一河”为纽带、主轴、枢纽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作为“流动的历史”,“一江一河”及其沿线既包括水系、水体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上海“以水兴城”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基因;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在沪东、沪西、沪南形成的大规模工业、仓栈、市政等历史遗存,也有里弄等特色民居、外滩老大楼等经典商务建筑,还有会馆公所、宗教文化、码头渡口、街巷桥隧、雕塑小品等历史设施或空间;既有不同风格、形态、肌理、风貌的硬件景观,也集聚了大量历史事件、人物、地名、民俗、工艺、技艺等人文元素。所有这些组织在“一江一河”沿线,集中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线性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又建设了一批堪称精品力作的“现代遗产”,加上以水系、水利、水文为特色或主题的“水遗产”,构成了庞大的“遗产包”。以“一江一河”来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其他按单个地域或建筑类型进行申报,应该说更具有可行性。

     

    四是雅俗共赏,探索统筹开展一系列水上水岸活动的可行性。

    一方面,以城市母亲河为纽带做足“水文章”,借鉴国内外水上运动经验,探索水上巴士、水上市集、音乐喷泉、光影表演、花船游行、人工沙滩等水上文旅方式,论证龙舟赛、帆船赛、“横游母亲河”等水上群众运动可能性。探索在“非主航道”或通过局部水域限时运输等管制措施,为开展水上活动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治理,以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开展水岸活动,包括倡导散步、跑步、骑行等公共慢行活动,组织街舞、广场舞、太极拳、滑板、马术、马拉松、球类竞技、街头演艺、无人机表演等露天文体活动,研究适度提供一些市集、外摆甚至大排档、酒吧街等活力消费空间,有序组织文艺演出、文化展示、亲子活动、书报阅读以及主题线路游、滨水休闲游、飞艇/直升机巡游等活动,提升城市活力与“烟火气”。

    同时,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倡导向广大市民征集母亲河文化运营“金点子”,开展“母亲河发展我做主”等活动,彰显母亲河内涵与精神,打造新时代“清明上河图”场景。

     

    五是疏堵结合,探索构建滨水空间文化运维与安全保障制度。

    一方面,从以“规建”为主逐步转向以“运服”为主,突出文化运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在此过程中,可探索成立专门的文化运维机构,提升滨水空间活动组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效能。在加强安全保障、环境保护的同时,有序扩大社会多元力量参与面,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活力。

    另一方面,科学论证重大公共活动中的极限规模,专题研究大型人流活动均衡布局策略,分散、均衡分布活动空间与场所,做好安全保障预案,引导人流安全集散;配置足够的治安、消防、医疗急救以及安全防护、近岸水上救助等安全保障设施,对存在不同安全风险的体育、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进行分类管理。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院长)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