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学人 / 社科学人
    杜欢政
    发布时间:2021/9/7 10:46:38    点击量:7831
  •  
        杜欢政,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副主任、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院长。兼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环境治理与循环经济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副主任、中国合成聚酯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会长、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特聘专家、南京大学华智研究院中国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循环经济与浙江转型发展”研究团队负责人。

    研究模式

        杜欢政教授围绕环境和资源利用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基础上推动示范项目建设,向国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问题的系统解决,达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目标,产出解决问题的十大系列成果,包括:产品、工艺技术、解决方案、示范工程、实证研究基地、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专报批示、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从而,构建了政策、技术、商业模式集成解决环境与资源利用领域问题的新思路,形成了团队人文科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杜欢政教授团队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问题导向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归结点,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行动纲领与政策的顶层设计,并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重点突破。
        【以多学科交叉为手段】杜欢政教授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工程、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在长期的环境综合治理中整合跨学科的多项研究内容形成新型研究领域,促进学科发展。
        【以实证基地为平台】杜欢政教授团队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协同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主体,将产品、工程与示范项目相结合,已在上海、浙江、海南、广东、河北、贵州等各地建立了十多个实证研究基地,生动诠释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研究贡献

        【垃圾分类】杜欢政教授以城市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且以上海、宁波为试点,从参与政策起草、设计协同治理方案、社会媒体推广等方面,助力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被业界称为“垃圾教授”。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杜欢政教授对城市废弃物开展系统研究,在广东贵屿(全球电子垃圾之乡)、浙江台州等地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参与起草了在我国开展“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的专报,得到国务院总理(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批示。推动形成了万亿规模和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被国家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子产业。相关观点体现在国内第一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专著《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研究》中,该图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杜欢政教授以浙江省为试点,将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提出“一个法宝”、“二个阶段”、“三种模式”、“四项机制”、“五位一体”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理论成果概括凝结在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作序的《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中。从循环经济角度总结了浙江发展的科学规律,并形成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代表的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工具,推动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与升级。

        【绿色发展】杜欢政教授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提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需要政策、技术、商业模式集成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在贵州遵义、浙江衢州等地开展脱贫和绿色发展的研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实现“绿色脱贫”、“生态脱贫”,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二三产业带一产、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乡村造血新模式。部分观点凝聚在《中国绿色发展创新体系研究》的研究报告中,该报告于201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奖一等奖。

        【生态文明】杜欢政教授研究中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型,2012年在《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撰文提出“21世纪的中国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转型”,从工业文明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向“合理生产、节约消费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转变的观点。将理论观点应用到浙江实践之中,提出浙江应在湖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发源地)进行生态文明先行试点的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在湖州市以点线面集成推行生态文明先行试点方案,推动“两山”理论向全国推广。

    研究成果
        【科研课题】杜欢政教授承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课题七十余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能源和环境专项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和二十余项多项省部级课题。

        【资政专报】杜欢政教授参与了国家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以及地方法规、政策的前期研究和起草工作,针对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重大课题提出多项专业建议。近年来七十余篇专报被中央办公厅等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采纳,其中部分专报获得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转化为政府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术论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形成著作十部,如:《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中国实践》(由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习近平特别代表解振华作序)、《中国社区垃圾分类研究》、《重大疫情防控与生态环境管理》等。

        【专利成果】杜欢政教授在产品工程和解决方案的研究过程中,在资源环境领域形成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十余项。

        【荣誉奖励】杜欢政教授理论和实践应用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奖一等奖、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全国统计科学优秀奖等十余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并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创新奖。2019年杜欢政教授入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2019年全球循环经济奖——领导力奖”前五名,成为当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获奖者,列入全球循环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及企业年册(2019)。

        【媒体报道】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南华早报》、《美国洛杉矶时报》、日本NHK电视台,法国电视台二台、德国之声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报道百余次。2017年成为《华尔街日报》副刊《创新化学》创刊以来的首位亚洲封面人物,2021年《光明日报》(智库版)整版发表了团队的系列文章。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