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成果
    周敬青: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新境界
    2022/11/15 9:17:54    点击量:637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的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突出民心是最大政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最根本路径、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坚持了人民立场观、群众工作方法观、正确政绩观、人民评判观、人民利益代表观,开启了人民观的新境界。

       一、人民立场观: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历史充分证明,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是“打江山”胜利的“铜墙铁壁”,也是“守江山”稳固的“钢铁长城”。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也学习了共产党的很多好做法,但军民鱼水关系这一条,他们学不会也办不到。”唯物史观坚持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思想和活动的历史,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动力源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共和国的巍峨大厦是人民群众用一砖一瓦砌起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靠人民群众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的恢宏史诗是亿万人民群众主创的;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是人民群众汇聚的。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但这些目标和任务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确立主要任务、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判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为谁奋斗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党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接续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唯物史观依据就是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这是深刻理解党要干什么的哲学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党把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二、群众工作方法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最根本路径

       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党的政治任务的不同而不断发展。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在探索建设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实践中,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著作,初步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七大党章开始,历届党章都无一例外地写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9年,毛泽东与柳亚子泛舟颐和园昆明湖时有一段对话。柳亚子说:“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答道:“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环境、形势、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也要与时俱进,但群众路线这个看家本领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这一系列集中教育的落脚点都同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应当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总体目标,持续坚持和改进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找准为人民服务的发力点。通过集中民智,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通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进一步拓展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渠道。

       三、正确政绩观: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要义是解决好“政绩为谁所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惠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结果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中国共产党代表和追求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由此凝聚民心、集聚民力、齐聚民愿,并界定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公约数,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世间百姓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人民至上,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的磅礴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防止资本与民争利、无序扩张;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推行“双减”整治教育顽疾;重拳扫黑除恶给老百姓安全的社会环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对民生疾苦念兹在兹,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行之笃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影响其精神生活水平。如果老百姓终日为三餐糊口生计而奔波、为养老育小而焦虑、为就业住房而愁苦,那么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梦想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针对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决避免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社会现象。

       、人民评判观: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把人民至上落实到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中,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执政水平和工作成效。人民群众具有鲜活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权利主张、利益需要和价值判断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内在要求。人民评判观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改革成效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两个是否”的新标准,“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阅卷人”的角色定位,是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价值追求判断标准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定向准不准,道路选择对不对,服务内容实不实,成效结果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裁决、靠人民评判。裁决的依据、评判的标准就是人民的满意度,具体内容就是人民的获得感,结果就是民心向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党作出正确抉择的前提。善于从群众的评判中知得失,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认可与否及其程度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从而实现“群众满意”与“领导放心”的有机统一。只有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作出正确决策,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进步。

       五、人民利益代表观: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政党对所代表主体的利益选择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前途。马克思主义政党利益观的核心问题是从谁的利益出发、以谁的利益为标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十九大党章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执政党一旦失去群众信任就会失去执政的根基。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其著作《塔西佗历史》中指出,“塔西佗陷阱”这种社会现象表现为,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内因在于已经形成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全系统的、组织性极强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失去人民信任,被人民抛弃。历史告诫我们,只要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能跳出历史周期率。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中央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减负,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尤其是依纪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始终守好不负人民的底线。

    (作者周敬青,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