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动态 / 管理工作
    我市16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
    2021/5/17 10:38:45    点击量:22364
  •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选介汇编》(第一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首次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优秀成果进行集中选介。第一辑共选介了166项成果,涉及21个一级学科,主要以基础理论研究的项目成果为主。我市共有16项成果入选,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前列。其中,复旦大学入选6项,华东师范大学入选5项,上海师范大学入选2项,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分别入选1项。

      1.马王堆帛书数术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负责人:程少轩,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主要集中整理了《刑德》甲篇、《刑德》乙篇、《刑德》丙篇、《阴阳五行》甲篇、《阴阳五行》乙篇以及《出行占》这六种帛书,拼缀了大量残碎帛片,重新释读了帛书文字,考证了六种文献的时代,并对马王堆帛书所见各种图像的颜料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证,同时建立了具有“论文检索”“字形检索”和“辞例检索”三大功能的数据库检索软件《马王堆简帛资料库(数术文献编)》,填补了国内缺少以出土数术文献为主题的文献资料库空白,有效推动数术文献研究及相关领域,如秦汉史、思想史等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明清以来徽州日记的整理与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振忠,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以个人收藏的“徽州日记”为主,从新史料整理入手,对逐部日记加以细致的深入探讨,通过标点、整理,结合实地调查,将文本放回到徽州当地的历史地理坐标中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出徽州日记的特点及其史料价值。同时,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稿本《南旋日记》,对于解决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籍贯问题,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该研究为学界奉献了一批第一手的民间文献,为徽州文书的分类整理与研究探索出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对于“徽学”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3.《忏悔录》的历史、文本与思想研究(项目负责人:夏洞奇,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将文学的文本分析与历史学的考证相结合,以《忏悔录》全书作为整体性的研究对象,以奥古斯丁在米兰的“转变”为中心,以一种更加“历史”的意识为出发点,强调了摩尼教的视角,将奥古斯丁之“转变”的本质视为一段放弃摩尼教、归于大公基督教的经历,为《忏悔录》提供一种“再解读”的新方案,为青年奥古斯丁的“转变”提供一种系统的新解释。

      4.美国早期政治文化的演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剑鸣,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采用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径,从美国建国一代的内在经验入手,描绘美国建国历程复杂多样的图景,从政治行动者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着眼来理解政治行动,阐释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的思想逻辑,并从政治文化着眼,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民主的内涵和意义。该项目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比较清晰地梳理了美国建国道路所依凭的政治价值和思想逻辑,拓展了考察现代民主形成史的视野,有助于提升国内美国早期史的研究水平,增强与美国史学界的学术对话能力。

      5.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研究(项目负责人:黄翔,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以科学哲学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中心,借鉴以前哲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科学实践的重要性、超越个人方法论和工具主义的合理性,以及助勘式认知工具及其作用,最后论述了历史认识论及其运用与作用。同时,为解决研究者们对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共识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为当今科学实践哲学给出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分析与辩护。

      6.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研究(1843—1937)(项目负责人:戴鞍钢,责任单位:复旦大学)
    该项目重点研究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多方面的历史演进,考察了在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并以其为基点的近代贸易、工业、交通、金融、教育和科技的推进所引发的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论证了在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进程中,城乡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关系,总结其历史作用、特点和局限,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和对当代相关问题的思考。该研究也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及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7.《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项目负责人:陈红娟,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以《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导论”“正文”“结语”为文章结构,梳理了多个《共产党宣言》汉译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历史过程、经验及其现实启示,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8.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项目负责人:白于蓝,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对目前所见战国秦汉简帛古书的通假字进行全面系统的汇集和研究整理,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材料间的互相比较,汇集各种例证来对简帛古书所见通假字作穷尽性的研究和整理。项目共收集通假字头9655个,字头单字总数7727个,所涉声系985个,总字数约260万字,是目前学术界有关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最完善最详尽的资料汇总。同时,项目成果中加注“按语”4000余处,是当前学术界有关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9.近代小说史论(项目负责人:陈大康,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依据充分资料并结合相关因素,描述与分析了近代小说理论发展变化全过程,提出印刷业近代化改造与新传播方式出现后,娱乐性的小说在阅读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同时,将现所知的23家小说专刊视为近代小说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实体,认为各刊物实是该整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形态,并具体讨论了各个小说专刊的详情与特点及其相互的联系,探究了小说专刊的整体运动状态及其规律。项目对近代小说的考察分析不只局限于刊物的作家作品分析,还涉及编辑部的运行、刊物与主办书局关系、新作者发现、与读者的联系、销售方式与数量,刊物间竞争以及刊物与官方的联系等方面,凸显了小说专刊在近代小说史上的重要性。

      10.回到马克思: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与反思(项目负责人:杜玉华,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以马克思和西方社会结构理论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流派、发展脉络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内容,研究了西方古典社会结构理论和现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反思与解构,并对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整合与重构进行了解释,最后将马克思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该项目有助于推进社会结构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11.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元鹿,责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该项目旨在弄清汉字与中国南部文字的关系,主要运用了实地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并建设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古文字数据库,对各种南方少数民族文字的发生、性质、发展有更为准确而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字疑团,为各种文字系统的个别研究及普通文字学提供了素材方法,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12.文艺复兴晚期的国家理性学说研究(项目负责人:韩潮,责任单位:同济大学)
    该项目对文艺复兴晚期的国家理性学说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政治学说“国家理性理论”的引介和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如利普修斯、博卡里尼、博特罗、罗昂等思想家也是第一次进入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范围。项目研究对国家理性概念的界定采取了图像学的方法,并从这一历史时期的图像志文献里发掘国家理性概念的可能界定方法,论证了国家理性学说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为现代自然法学说提供了理论动力,也构成了现代自然法学说需要回应的问题。

      13.多维视角下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徐国利,责任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该项目从中国现代史家对传统史学及现代新史学关系的认识和传统史学对现代史家建构中国现代新史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及作用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关系”的主要含义。首次对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新史学的关系分作了多维度的系统深入研究,运用当代历史诠释学、理性主义理论和传统学等理论方法,揭示了现代史家在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关系认识上的不同理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同时说明了中国传统史学是现代新史学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源之一,提出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立视为西方史学单向度影响和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并重新界定了新考据派史学与史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化主义史学和史家的概念。

      14.《礼记》与儒家政治哲学范式研究(项目负责人:朱承,责任单位:上海大学)
    该项目通过对《礼记》的研究,探究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首先解读了“生活政治”的路径和意义,阐述了《礼记》中“生活政治”的含义,也就是自然天道,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了“生活政治”的内涵,最后通过乐舞审美的阐述体现了儒家的“生活政治”。项目提出儒家礼乐文明的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作用,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陈恒,责任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该项目挖掘了20世纪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起源、古代埃及的城市功能、古希腊城市的城市布局和城乡关系、古罗马城市的研究、中世纪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并研究了芒福德在生态城市、区域城市、人文城市这三个理念方面的看法。芒福德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于美国城市化最迅速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其思想仍然具有内容、方法和思路上的可鉴之处,尤其是关于生态城市、区域城市、人文城市的理解对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6.清末民初苏沪地区文化世族的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徐茂明,责任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该项目主要研究了苏沪地区洞泾吴氏绵延17世、皋庑吴氏18世、川沙黄氏10世、吴中贝氏15世、唯亭顾氏16世、大阜潘氏11世等六个家族,提出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变化,苏沪地区传统的文化世族也不断嬗变转型,主要表现在家族组织与家族观念的更新、地域社会中的精英身份的转变、家族教育方正与择业观念的转变、血缘与地缘之间错动、苏州文化世族的家学与近代传承、功名和财富与家族血系绵延时间有着正相关联系等六个方面。项目将文化世族作为苏沪两个城市连接之媒介,系统总结这些家族的家风和家学特点,以及这些家族在地域稳定中的作用,探讨近代苏沪之间的比较与互动,对现实社会有一定借鉴意义。


    上海市入选优秀成果选介汇编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批准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责任单位

    1

    14CZS005

    马王堆帛书数术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程少轩

    复旦大学

    2

    12BZS085

    明清以来徽州日记的整理与研究

    王振忠

    复旦大学

    3

    12BSS004

    《忏悔录》的历史、文本与思想研究

    夏洞奇

    复旦大学

    4

    12ASS001

    美国早期政治文化的演变研究

    李剑鸣

    复旦大学

    5

    11BZX022

    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哲学研究

     

    复旦大学

    6

    11AZS006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关系研究(1843-1937

    戴鞍钢

    复旦大学

    7

    14CKS008

    《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

    陈红娟

    华东师范大学

    8

    14BYY163

    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

    白于蓝

    华东师范大学

    9

    14AZW013

    近代小说史论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

    10

    13BSH002

    回到马克思: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11

    10BYY049

    汉字与南方民族古文字关系研究

    王元鹿

    华东师范大学

    12

    12CZX052

    文艺复兴晚期的国家理性学说研究

     

    同济大学

    13

    12BZS002

    多维视角下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新史学关系研究

    徐国利

    上海财经大学

    14

    12CZX034

    《礼记》与儒家政治哲学范式研究

     

    上海大学

    15

    14BSS003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16

    12BZS053

    清末民初苏沪地区文化世族的转型研究

    徐茂明

    上海师范大学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