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 成果简介
    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2015/8/18 16:26:40    点击量:29566
  •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作为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形态》的内容的专题研究,却较为薄弱,且原著研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又较为隔膜。为提升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整理和挖掘经典原著中的理论资源,发掘经典著作的当代功能,特申请了此课题。
        经过数年努力,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作为一部27万字的书稿终于形成,本书完全按照申报书的内容,对《形态》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十大范畴做了全面探源、方法论分析及社会建设的意义分析,是迄今为止对《形态》有关思想作较全面专题研究的著作。本课题的前期成果也较为充分,反映了本课题是在较厚实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如下:
        在2010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高惠珠等著的《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研究》一书中,作为阶段性成果的“马克思所有制思想”、“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社会风险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等章节的写作(所涉及专题占本研究项目50%),本项目申请增补的徐文越同志、赵建芬同志,都参与了本书的写作。此书出版后,在学术界获得的评价是:“能将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渊源发掘出来。”
        目前已发表有关本课题的学术论文6篇,其中3篇获得上海市级奖项,主要获奖论文如下:
        ①《论作为创新理论实践原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觉》(高惠珠、赵建芬),获上海社联理论2010年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委宣传部优秀论文奖;
        ②《以人为本、空间正义与上海城市建设》(高惠珠、刘严宁),获上海市社联201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③《马克思平等思想的当代审视》(高惠珠、徐文越)获得上海市社联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征文评选优秀论文奖;
        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和“中国道路”的创新性》(高惠珠、王岩)《江西社会科学》(CSSCI)2011年第7期。此论文的英文稿将被收录于美国全球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见该社社长帕维斯给我的邮件)。 
        此外,有关此项目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演讲:
        (1)在2012年3月21日—27日,项目负责人高惠珠随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代表团赴美,参加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由美国全球学术出版社与中国马哲史学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与多元文明”大会上,宣读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道路创新性》英文论文。
        (2)在2012年9月22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三届)上,项目负责人高惠珠作了《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与中国道路》主题发言,获得了论坛好评。
        本课题的成果研究内容及方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建树和创新性:
        《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本课题对其中影响最大、最为关键的十大范畴进行了专题的深入的探讨,这十大范畴是:分工、所有制、全面生产、意识形态、共同体、人论、自然观、交往、世界历史、共产主义。我们分别从思想渊源、基本内容、方法论特征、对现实社会建设的意义这四大层面展开研究,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成果。研究特色具有以下几点:
        (1)涉及专题的全面性。对《形态》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除聂锦芳在版本学及译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之外,对重要范畴的逐一研究,仍有不足,韩立新的新版形态研究,也只研究了部分范畴,本书做的十大范畴成一体系,不说填补空缺,至少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是目前所见最广的。
        (2)对每一范畴思想的形成均做了范畴思想史的考察,以释清该范畴的前世今生,从而使读者较好把握住该范畴在当代的内涵。
        (3)研究方法较为深入。主题选定后,本书用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对每一范畴的思想渊源、现实内涵、对社会建设的意义做了纵向深入考察,在这一考察中,在当代视野中,揭示范畴所内涵的丰富意蕴。
        (4)对每一范畴在《形态》中呈现的方法论特色的揭示与分析,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例如,关于分工范畴,我们首先分析了《形态》中的提及的分工的十大类型,我们在揭示了它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类文明、阶级和国家形成中的作用后,着重分析了分工范畴的方法论特征,即从“关系分析”着眼,理解分工,从关系分析着手,产生分工,从而说明,“关系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正是分工具有物质技术性和社会形式这两个方面,才使分工可以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在论分工与社会建设关系时,相对于以前对分工作用仅从提高劳动效率的经济学视阈看,在此,我们从它与阶级国家产生的关系看,认为分工范畴已具历史观的意义,故专门探讨了分工与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又如,在第二章《形态》中的所有制思想与社会建设中,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财产观和蒲鲁东小资产阶级财产观的批判、在对空想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所有制思想,我们认为《形态》中的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十点:所有制是一切生产的基本前提,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所有制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所有制是对“自然占有”和“财产占有”的统一;一定的历史阶段存在多种类型的所有制,相同的所有制具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样,不同的所有制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实现形式;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能将所有制作孤立化、抽象化理解;所有制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生产力是所有制变革的客观依据;只有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所有制形式才是进步的;每一个社会形态总有一种所有制形式处于优势地位,并由这种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生产的性质;社会公共占有生产资料,是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所有制发展的远景。《形态》中所有制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包括: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历史事实出发;不是孤立地“直观”一个事实,而是具体分析“事实”在实践中的联系。《形态》中的所有制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第四章《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与社会建设中,首先分析了意识形态思想的渊源,意识形态一次最早由特拉西提出,马克思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同于特拉西,最早是作贬义词使用的,表达虚幻的意识,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对青年黑格尔派谬论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庸俗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马克思在《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6点:揭示了意识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揭示了意识发展的递进序列;揭示了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揭示了意识形态功能的总体性与意向性;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的独立史而具有相对的独立史。《形态》中意识形态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包括: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具有系统总体性视野;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我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十八大上更是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挥优势,探索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党的理论工作者,造就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队伍,努力锻造一支信的过,打得赢,冲不垮的年轻的理论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分子;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第五章《形态》中的共同体思想与社会建设中,首先分析了共同体思想的渊源,古希腊哲学包含了某种共同体思想的萌芽,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共同体思想,黑格尔对共同体的认知完全和他的国家理论联系在一起,费尔巴哈从人本学角度解释了共同体,赫斯在经济学领域探讨了个体自由和共同体的关系,赫斯和费尔巴哈的研究对马克思影响很大,马克思虽然没有形成有关共同体的专著,但在《形态》中阐释了他丰富的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人的本质与共同体的形成、虚假共同体与国家、自由人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等方面。《形态》中共同体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包括:从批判错误观点入手,从祛魅开始;坚持历史分析,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把阶级分析置于共同体分析的首位。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以“和谐共同体”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取向,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目前完成的专著(26.7万),已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观以上情况,本课题已完成了原设的研究任务,对《形态》所蕴含的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掘与展示,深化与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域,增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一般项目“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建设理论”成果简介,项目负责人为高惠珠)


     
  • 来源:    编辑人:
    相关导读:
Copyright ©2001-202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All Right Reserved
访问量:       沪ICP备13022180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2147号